袁亞燕
(江蘇省無錫市查橋實驗小學,江蘇無錫 214104)
長期以來,練習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是傳統練習模式中常見的問題。如果教師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那課堂練習的作用將難以得到發揮。因此,教師需要深入地理解練習設計的原則,優化練習設計的形式,豐富練習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克服傳統練習模式下存在的問題,讓練習推動教學進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題海戰術”是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常采用的一種練習方式,這種練習的弊端是缺失針對性和方向性,不僅練習效率低下,而且還會讓學生們厭惡練習。開展練習活動也不是漫無目的的,要想打造多樣化的練習課堂,教師首先要明確練習的重難點,遵從“練習數量少、質量高”的原則,有的放矢地開展練習活動,從而減輕學生練習負擔,提高多樣化練習的效率。
比如,在講解“多邊形面積的計算”這部分內容時,首先,筆者明確了這部分的教學目標:一方面幫助學生們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另一方面讓他們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理解公式的推導方法,發展空間觀念。明確這些后,圍繞教學方向設計練習,出示兩組圖(第一組是長、寬不一樣的兩個長方形,第二組為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學生們展開交流討論,很快就對第一組圖中圖形的大小進行了判斷,但是很多人對第二組圖中的圖形大小情況不明確。然后,筆者引出了“轉化”的方法,設計練習讓學生們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利用已有的知識來研究新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接下來,幫助學生們總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區別。最后,設計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讓他們在實際問題中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不難看出,明確方向后才能提高“練”的效率,讓練習活動更有針對性,廣大教師需改變漫無目的進行練習的方法,利用更有針對性的練習,讓數學課堂更高效[1]。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練習的設計也不可與生活脫節。教師需要深入地理解練習的原則和數學內容的特征,將練習與生活緊密相連,科學合理地開展生活化練習活動。這樣一來,既可以為學生們創造生活化的情境,優化練習內容,點燃他們學習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們學以致用,在練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講解“認識負數”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們由相反關系理解負數的意義,首先,筆者出示了北京、南京、上海三個城市在地圖上的地點和同時間與其對應的溫度計圖(上海零上4攝氏度;南京0攝氏度;北京氣溫未知)。然后,給出學生們幾個選項:A、零上8攝氏度;B、零上4攝氏度;C、零下4攝氏度,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此進行判斷,學生們很快就確定了北京的氣溫為零下4攝氏度。接下來,筆者說道:“上海氣溫是零上4攝氏度,北京氣溫是零下4攝氏度,顯而易見,這是一組相反的量。那么,我們怎么用簡潔、直觀的方法將其表示出來呢?”學生們開始交流討論。在短暫的討論后,筆者板書:+4℃、-4℃。同時,對有關正負號的讀寫方法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們感知負數。最后,設計了鞏固練習,出示了其他城市的溫度計圖,讓學生們結合所學的知識對其進行表示,從而理解負數的意義,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通過練習,學生們了解了負數的意義,也了解了正負號的讀寫方法。由此不難看出,數學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化的練習,讓數學課堂變得更真實、鮮活。
課堂練習形式單一是長期以來的主要教學問題,而隨著教學的發展,課堂練習形式也可以變得更為多樣、靈活。教師需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優化練習設計,利用多樣化的練習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練習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練習活動的積極性。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才能跟著教師的引導“飛”起來,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在講解“認識年、月、日”這部分內容時,首先,筆者指導學生們觀察年歷卡,讓他們在年歷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然后,讓學生們觀察年歷卡中二月份的天數和年份記錄,并由此引出“閏年”和“平年”的內容。同時,啟發學生們思考閏年的年份與4的關系,讓他們舉例練習,學習如何判斷平年和閏年。接下來,為學生們介紹了“拳頭記憶法”和“歌謠記憶法”來記憶大月、小月。當他們掌握了記憶的方法后,組織開展了一次趣味性的練習活動,即兩人一組,其中一個人隨意說出一個月份,讓另一個學生快速地判斷大月和小月,看哪個小組能又快又準確地回答,以此來點燃學生練習的熱情,幫助他們鞏固這方面的知識。最后,讓學生們觀察年歷卡片,思考全年的天數并用多種方法進行計算,從而總結出最為簡便的計算方法。
通過采用以上“看一看”“練一練”“比一比”的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激情,幫助他們掌握新知。可見,教師要善于為練習活動融入更多樣的元素,從而讓練習活動更有趣。
新課標要求教師遵從“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練習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練習的過程中也需要體現出該原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師需要改變固化的練習方式,組織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
比如,在講解“軸對稱圖形”這部分內容時,首先,筆者讓學生們自主預習學習內容,初步了解軸對稱圖形,并搜集一些相關的圖形,將其打印出來,總結出這些圖形的特征。回到課堂上,讓學生們交流自己對軸對稱圖形的體會,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知識上的漏洞,如對對稱軸的概念、如何找對稱軸等知識理解不清晰。為了彌補他們的知識漏洞,組織學生們開展練習活動,讓他們通過“折一折”“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來進一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性,掌握找對稱軸的方法。學生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對他們進行了指導,讓他們明確判斷軸對稱圖形的方法以及“用點劃線”來表示對稱軸的方法,從而讓他們從感性的認知上升到理性的判斷。最后,讓學生們總結、反饋在課堂練習過程中的收獲。
組織學生開展開放性的練習活動,讓其主體作用得到了有效的發揮,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收獲了學習的樂趣。由此不難看出,練習并不是固化的,教師要在教學大方向不偏離的情況下,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開放的環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總之,練習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需要基于教學目標合理地優化教學設計,為練習活動融入多元化的元素,從而打造“以生為本”的練習課堂模式,靈動學生的思維,實現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