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二中心小學 黃清香
識字教學是學生進入小學語文課堂的首要學習任務,識字教學不僅是學生高效接觸后期語言文字并進一步學習的前提,更是學生從事其他學科學習活動、提高核心素養的必備教學過程。然而,我國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中,由于學生受學前教育教學、識字興趣、學習自主獨立意識不強等因素影響,識字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對此,教師應注重響應現代化素質教育與科學化教學理念目標要求,轉變識字教學模式,增加一年級識字教學的靈活性與趣味性,激發學生識字欲望,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意識,教師運用教學智慧,積極總結科學教學經驗,尋求有效策略提高識字教學質量。
傳統小學語文一年級識字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在初期進行識字概念引入時過于機械僵化,未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發展欲望與興趣因素,忽略了從學生主觀思維的角度出發開展識字教學,致使學生認為識字教學僅是機械化地識字、記字、默字,長此以往,學生對識字教學興趣逐漸喪失,而且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得不到學習滿足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此,教師應注重合理轉變一年級識字概念引入方式,運用情境法、故事法等豐富靈活地引入識字概念,增加識字教學趣味性,激發學生識字興趣欲望,滿足學生的發展訴求與榮譽感需求。
例如,在識字教學初始階段,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大家都會書寫自己的名字嗎?”大部分學生往往可以寫出自己的名字,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那么大家在班級里有沒有要好的朋友伙伴?你會書寫你好朋友的名字嗎?”這時,由于學生之間相處時間不長,大部分學生不能完全準確地書寫其好友的名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與其好友進行交流、探討,請學生仔細觀察名字的書寫方法,并要求學生學習如何書寫好好友的名字。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轉變傳統識字教學中僵化的教學模式,從學生感興趣的因素出發引入識字概念,給予學生學習幸福感與滿足感,促使學生自愿積極地投入識字學習中。
良好積極和諧的學習環境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效的隱性教學資源,這也是教育教學過程中極其注重學風建設的原因。尤其是小學一年級學生自主判斷力不高,更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其他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因此,教師更應看重小學一年級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環境建設。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應積極開發利用有效教學資源,實現全面和諧優良的識字環境,利用環境優勢積極影響學生識字心理、識字學習行為,促進學生形成良性競爭的識字意識,培養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識字觀,引導學生掌握識字技巧。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注音練習時,單個字音符號化特點較重,不利于學生學習掌握,教師可以編設小故事、一句話等,將單個字進行串聯,如對于“草、家、是、車、羊、走、也、秋、氣、了”這一部分,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秋天了,今天天氣很好,我們一家開車去草原,草原很美,草原也是羊兒的家,我們走近羊兒,羊兒嚇得走開了。”并請學生結合這種場景記憶漢字讀音,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課本,自己動腦思考編設這種小段子幫助記憶。這種教學方式開發了學生思維,給予學生新鮮的識字體驗,促進識字教學高效開展。
一年級識字教學中,常常會存在這種現象:由于學前教育差異,部分學生可能在識字教學前已經掌握100~200個漢字,而部分學生漢字掌握基礎基本為0。這種情況下,教師應運用教學智慧,合理進行識字教學目標細化,為不同程度的學生設置切身合適的發展要求與教學計劃,避免基礎積累較高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重復學習,造成教學資源浪費,同時,教師應注重協調基礎較高的學生與基礎較低的學生的教學平衡,避免打擊基礎較弱學生的識字積極性。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成立識字小組,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實現互幫互助、優勢互補,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提高。教師可以合理引入分層教學,實現教學資源與教學過程最優化,全面照顧全體學生的識字需求與發展需要。為了實現識字目標,教師要積極整合教材,巧妙鏈接課外識字渠道,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記憶生活,并提升學生的漢字應用能力。
總之,識字教學作為基礎性教學的關鍵組成,是學生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素養形成的前提。教師在開展識字教學時,應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結合,豐富識字教學內容,靈活識字教學形式,積極發揮語文教學可調節性高、教學彈性大的優勢,使識字教學與學生主觀學習訴求相適應,構建學生個體識字過程,培養學生識字能力,使學生感受識字的樂趣,綻放識字教學魅力。
[1]張曉靜.一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初探[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6).
[2]李義.把教材用活讓兒童樂學——談小學一年級識字教學[J].青蘋果,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