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陳云章老師學習語文朗讀
大家好,我是陳云章老師,今天由我帶領各位家長和小朋友一起來學習語文朗讀。

剛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穩定、不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會全神貫注,不感興趣的則心不在焉。而在一年級語文學習中,老師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所采取的策略也比較單一,在引導學生進行課文閱讀時,逐字逐句地講解文章,這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可能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或者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或者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所以許多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而不知道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學生會說話,卻不會讀對話,讀對話時呆板、別扭,卻刻意模擬角色的聲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調,也削弱了語言本身的表現力。
經過前兩次和孩子們一起閱讀,我們的“新手爸媽們”是否在閱讀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呢?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別著急,通過長期的朗讀積累,習慣慢慢就會改變。
(一)
為了慢慢解決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三篇“和大人一起讀”推出的《小鳥念書》。
我們的爸爸媽媽們看到這篇短文時,一定在想:太簡單了!這篇短文有什么可學的,為什么要讓我們一起陪著孩子讀這篇文章?
其實,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專家精心篩選的。《小鳥念書》正是以孩子的視角去解讀課文內容,這也能避免一些固有的思維模式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
(二)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對于寫作有興趣,樂于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做到內容具體。”那么,在寫之前先學會說,通過朗讀可以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小鳥念書》也正是以孩子的視角記錄老師上課的情境,讓孩子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那么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該怎么去教孩子們朗讀這篇文章嗎?
(三)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在陪孩子一起朗讀之前,首先要明白《小鳥念書》這篇短文朗讀的意義何在,通過這篇短文的朗讀要讓孩子學會什么。其實《小鳥念書》這篇課文,第一段是通過孩子的視角講述老師上課的情境,重點是講述。第二段則需要稍作處理。老師的話,帶著疑問讀。第二句讓孩子感覺自己真的在聽,第三句第四句,重點讀準字音。最后一段同第一段處理方法相同,說得感覺強烈些。不過還要讓孩子明白小鳥為什么讀錯了,因為它只會念“嘰嘰喳喳”,不會念“淅淅沙沙”。
(四)
本課中講到了小鳥念錯了,它只會“嘰嘰喳喳”。其實“嘰嘰喳喳”和“淅淅沙沙”都屬于象聲詞。象聲詞就是模仿自然界聲音形成的詞。風兒吹“淅淅沙沙”,鳥兒叫“嘰嘰喳喳”,還有例如水滴聲“滴滴答答”,腳踩雪花聲“咯吱咯吱”都是象聲詞。爸爸媽媽們在生活中可以讓孩子多感受,在生活中慢慢積累。那除了上面提到的技巧外,我們還需要側重注意“淅淅沙沙”和“嘰嘰喳喳”的練習,標準的普通話語音是朗讀的前提。我們的爸爸媽媽們可能有所不知,這兩組詞聲母分別是“j、x”和“zh、sh”。在普通話語音里,聲母“j、q、x”叫團音,通常被稱為“尖音”,也就是錯誤發音時會有非常尖銳刺耳的聲音。聲母“zh、ch、sh、r”叫翹舌音,也叫卷舌音。親愛的爸爸媽媽們記住,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就是“j、q、x”發音需要下巴放松,舌尖抵住下齒背,而“zh、ch、sh、r”發音時時舌頭需要卷起來。《小鳥念書》中提及的“淅淅沙沙”和“嘰嘰喳喳”正是訓練孩子們正確地朗讀這兩組讀音。普通話語音標準了,我們的朗讀才會更順暢。
每篇課文朗讀側重點都不同,也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但相同的地方都是先需要理解。對于剛入小學的孩子而言,前幾次陪讀,主要提高興趣,更細致的,例如字詞的處理、語句的處理、我們在接下來的幾期會慢慢講解,具體的會結合課文詳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