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凃 嵐 何 超/文
在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鑒定人對鑒定意見等證據進行技術性審查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可以彌補承辦人的專業技術知識,保證證據審查的質量,為承辦人提供專業依據;其次,通過技術性證據審查,預防因鑒定意見結論錯誤而導致錯誤批捕、錯誤提起公訴問題的產生,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技術性證據審查不及時、不到位造成瑕疵證據甚至非法證據沒有得到有效排除的情況仍大量存在,對辦案產生了不利影響,應分析問題原因,探討完善措施和對策。
技術性證據審查前身是文證審查。文證審查首次出現是在最高人民檢察院1988年制定的 《人民檢察院法醫工作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中,但《細則》或其他文件并未對文證和文證審查做出明確釋義。經過理論界和實務界的探討,技術性證據材料及其專門審查活動的表述應運而生。2013年,最高檢在新修訂的《細則》中,正式將“文證審查”修改為“技術性證據審查”,并對其概念作了相應解釋。
這一詞匯的變化反映出檢察技術工作內涵的延伸和規范,審查的證據材料從僅針對法醫鑒定書等少數文證材料拓展到鑒定意見書、視聽資料、電子證據等更多的技術性證據材料,對技術人員也有了更嚴格的要求,不僅要具有專門知識,更要取得相關的鑒定資質。因此,檢察機關的技術性證據審查是指檢察技術部門接受案件承辦部門的委托,指派或聘請檢察技術人員或者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對案件中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收集、鑒別所形成的,涉及專門技術問題的證據材料進行審查,并提出審查意見的訴訟活動。[1]
從福建省檢察機關2006年—2016年開展法醫學技術性證據審查的基本情況可以看出,問題鑒定率自2006年全面審查之初的13.79%下降到7%,體現了專業監督制約的成效。[2]

福建省檢察機關2006年—2016年開展法醫學技術性證據審查的基本情況表
以武漢市漢陽區檢察院為例,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故意傷害案件、尋釁滋事案件、聚眾斗毆案件和妨害公務案件中,偵查監督部門涉及技術審查的案件有382件,上述罪名分別為239件、86件、15件和42件;公訴部門涉及技術審查的案件有441件,上述罪名分別為307件、80件、11件和43件。辦理法醫技術性證據審查案件共計91起,上述罪名分別73起、8起、6起和4起。審查法醫鑒定意見書鑒定結論重傷16例,輕傷61例,輕微傷14例。審查結果同意原鑒定88例,改變原鑒定3例。從以上數據可以得出,由刑事檢察部門辦理的涉及法醫技術性證據審查案件送審率達到20%以上,案件性質主要是故意傷害案,法醫技術性證據審查的內容主要是輕傷占67%,審查結果顯示原鑒定準確率為96.7%,改變原鑒定焦點主要在輕傷與輕微傷、傷病關系、罪與非罪的界定上。
目前在刑事訴訟法中沒有涉及技術性證據審查的條文,相關司法解釋也語焉不詳。刑事訴訟證據種類中有“鑒定意見書”,而對“鑒定意見書”的“審查意見書”如何定位,僅作為內部工作文件還是可以對外發出,能否作為證據材料使用等問題均沒有規定。[3]《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 (試行)》(以下簡稱 《訴訟規則》)第368條第2款:“公訴部門對審查起訴案件中涉及專門技術問題的證據材料需要進行審查的,可以送交檢察技術人員或者其他有專門知識的人審查,審查后應當出具審查意見。”此條款中“可以”不具備強制性,對開展技術性證據審查工作產生不利的影響。
對于鑒定導致的爭議、糾紛,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鑒定人水平不高。由于鑒定人專業水平有限,對損傷和疾病的認識不準,對鑒定標準的把握不到位,導致錯誤或表述不恰當的鑒定意見。例如鑒定人認為右肱骨外上髁撕脫骨折即四肢長骨骨折,可評定為輕傷二級,但是其沒認識到被鑒定人肱骨外上髁撕脫性骨折,骨折片只有米粒大小,且遠離關節面,不可能導致功能障礙,應該按照《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附則“輕微撕脫性骨折(無功能障礙的),不構成本標準所指的輕傷”,評定為輕微傷。
2.鑒定人工作不仔細。鑒定人工作不認真,未仔細詢問、核對被鑒定人自述損傷部位和檢驗所見,對損傷的檢驗不全面、不準確,對相關醫療記錄和檢查意見的審查不嚴格,或是不親自閱讀原始檢查記錄,輕信醫院檢查報告或臨床醫生診斷意見,導致對損傷的錯誤認識和錯誤的鑒定意見。例如鑒定人未認真審閱被鑒定人的病例資料和相關影像學檢查膠片,被鑒定人CT片顯示右脛骨平臺后外側骨折,累計關節面,鑒定人仍按“四肢長骨骨折”條款評定為輕傷二級,其實應按“四肢長骨骨折累計關節面”條款評定為輕傷一級。
3.不同鑒定人學術觀點不同。法醫鑒定中涉及的損傷和疾病千差萬別,不同鑒定人對損傷的認識差別也可能導致不同的鑒定意見。另外,鑒定人對鑒定標準條文的理解各異,也可能導致不同的鑒定意見。
部分檢察官認為,鑒定機構、鑒定人有相應的鑒定資質,鑒定意見書也是按照規范流程出具的,鑒定意見“應該”沒有什么問題;或者認為技術性證據審查出現錯誤,是收集、鑒別證據的鑒定人或其他具有專門知識的人的責任,與自身無關;還有部分偵查監督部門檢察官因為辦理批捕案件時效問題,即使對相關技術性證據有疑惑,但是為了不影響結案時間,在審查時仍然一帶而過,沒能與技術人員及時溝通,更很難提出進行技術性證據審查并要求得到審查意見書,這些都可能會出現有瑕疵甚至“帶病”的技術性證據進入后續環節甚至被予以采信。
首先,檢察技術人員一般為相關技術專業畢業或者具有相關技術工作背景及職稱,但是《人民檢察院法醫工作細則》、《人民檢察院文件檢驗工作細則》等規范性文件中明確要求必須具有鑒定人資格的技術人員才能進行技術性證據審查,一些檢察技術人員因為沒有鑒定人資質而難以開展技術性證據審查工作。其次,檢察系統鑒定中心主要集中在省、市級檢察院,基層院沒有鑒定機構,鑒定人員也比較少,并且有相當一部分工作時間在處理信息化及軟硬件運維等事務,進行技術性證據審查工作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再次,由于技術人員參加專業培訓學習的機會有限,對于疑難案件的鑒定和審查參與機會少,技術水平難以得到提高。最后,對于技術性證據審查的材料,僅對鑒定意見書等進行審查容易流于形式,很難發現深層次的問題,如果能去醫院調取相關病例資料和X片等影像資料,面見被鑒定人,進行全面審查,可能會發現更多的問題,但是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人力,效率和質量難以兼顧。
一是從法律法規層面明確技術性證據審查的含義和作用。建議在《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中明確“技術性證據審查”的法律含義及作用;修改《訴訟規則》第368條第2款,涉及專門技術問題的證據材料強制送交審查;盡快出臺《人民檢察院技術性證據審查規則》,從內部層面確定技術性證據審查的范圍、內容和程序規定。
二是從專家輔助人角度拓展技術性證據審查的內涵和外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22條規定:“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法庭上就專業問題提出的意見,視為當事人的陳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13年發布的《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1條規定,“可以根據檢驗報告并結合專家意見等相關材料進行認定”,都確認了作為“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檢察院案件辦理中所提供的“意見書”可以作為定案依據使用,這為加強技術性證據審查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在深化智慧檢務建設的重大契機下,通過學習先進院的優秀經驗和做法,從系統流程上改進技術性證據審查工作程序。例如上海市檢察院依托全國檢察機關統一業務系統,通過外掛方式研發“網上法醫文證審查工作協同系統”,2016年7月1日發布實施 《法醫文證審查工作網上協同辦法》。該系統中的法醫文證審查采用“前置審查”為主,以“委托審查”為輔的雙軌制模式。前置審查是指通過上海檢察專線網,對故意傷害、尋釁滋事、聚眾斗毆、妨害公務四大類案件中法醫學鑒定意見進行文證審查。前置審查相關材料于每個工作日從統一業務應用系統電子卷宗系統中,自動篩選傳送至《上海檢察機關法醫文證審查平臺》,檢察法醫通過平臺進行受理審查并給出結果。納入前置審查的四大類案件已基本涵蓋司法辦案中絕大部分涉及人體損傷的法醫學鑒定。前置審查范圍以外的案件需要進行法醫文證審查的,采用委托審查的方式進行。經過不斷地升級,新系統實現了三大功能,一是鑒定材料自動分流替代過去手工上傳,效率極大提升,二是實現同步分流、同步審查、同步反饋,審查的時效性大大提高,三是文書生成、郵件推送、查詢分析等功能更便捷實用。[4]
四是加強技術人員與業務部門案件承辦人的溝通交流,可以采取定期“聯系會”的方式,對案件中涉及的技術性問題當面溝通,現場審查相關文證,商榷是否進行進一步技術性證據審查或者檢驗鑒定;加強技術人員的培訓學習力度,爭取申請鑒定人資質,提高技術人員的專業度。
五是對于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人出具的鑒定意見書有問題甚至出現錯誤時,要與之及時溝通。如果發現鑒定機構或鑒定人有違反《司法鑒定管理條例》相關規定的情形,檢察機關應向司法行政部門發出檢察意見書,要求司法行政部門進行立案、調查取證及審查等。對確認鑒定人在鑒定活動中有違法違規行為的,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處分,情節嚴重的,由省司法行政部門吊銷其司法鑒定人執業證書,給當事人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注釋:
[1]參見朱夢妮、劉品新:《轉型中的技術性證據審查》,載《人民檢察》2017年第13期。
[2]轉引自林斌:《福建省檢察機關技術性證據審查實踐與思考——以法醫學技術性證據審查為例》,檢察技術工作發展座談會,2017年8月22日。
[3]參見文寧、周萬紅、王娟:《檢察機關文證審查法律問題探析》,載《中國司法鑒定》2013年第1期。
[4]轉引自何一揮,上海檢察技術辦案工作情況匯報材料,檢察技術工作發展座談會,2017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