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盈
食管癌發病逐年上升,約50%患者在診斷時已為晚期,其發病率約占全部惡性腫瘤1%~2%,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約90%復發、轉移,因此,術后還需予以各種輔助放化療,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目前認為放化療是治療食管癌的重要手段,但單純放療無法取得最佳療效,臨床多在放療基礎上,聯合化療以提高治療效果[2]。常見化療藥包括紫杉醇、鉑類、甘氨雙唑鈉等,其中紫杉醇聯合鉑類藥物同步放療具有增加放療敏感性作用[3]。甘氨雙唑鈉(CMNa)是我國I類放射增敏藥物,可使受損傷的DNA分子不容易被修復,增加腫瘤乏氧細胞對放療輻射敏感性。本研究主要分析CMNa同步放化療治療食管癌的臨床療效,為食管癌的治療提供參考。
1.1 病例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10月于醫院接受放化療的66例食管癌患者資料,納入標準:(1)確診為食管癌者;(2)一般情況體力狀況評分(Karnofasky評分)≥70分;(3)有放療適應證,并有可測量的腫瘤病灶;(4)術后4~6 w內,無臨床證據顯示局部或遠處復發;(5)術前未接受任何放化療。根據患者化療方案不同分為紫杉醇聯合順鉑組(TP組)與CMNa+TP組,其中TP組男27例,女 10 例,年齡 32~74(52.6±10.3)歲,TNM 分期:I期、Ⅱ期、Ⅲa 期、Ⅲb 期、Ⅳ期依次為 0、10、21、5、1例,均為鱗癌。CMNa+TP組男15例,女14例,年齡27~76(54.3±10.8)歲,TNM 分期:I期、Ⅱ期、Ⅲa 期、Ⅲb 期、Ⅳ期依次為 1、8、16、4、0 例;鱗癌 28 例,腺癌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放療 兩組放療方法一致,在模擬機下定位照射野,分兩階段,第一階段(第1~4 w)進行普通放療,行一前、兩后斜野等中心照射,定位照射野的長度應在病灶上下3 cm,寬度在5~6 cm,放射劑量為 DT40 Gy/20次,4 w 完成。第二階段(第 5~8 w)采用適形放療,在腫瘤區四周外放1 cm、上下外放3~4 cm構成臨床靶區,臨床靶區外放0.5~1 cm為計劃靶區,劑量在 DT26~30 Gy/13~15 次,在 2.5~3 w內完成。
1.2.2 化療 (1)TP組:采用紫杉醇聯合順鉑同步化療,入組第1 d開始化療,為防止嘔吐、血管刺激等副作用,在化療前6 h予以地塞米松,化療前0.5 h給予甲氰咪胍、苯海拉明,隨后靜滴紫杉醇,40 mg/m2,第1 d,1次/w;給予順鉑前靜脈推注格拉司瓊,隨后靜滴順鉑,20 mg/m2,第 1~3 d,1 次/w,根據毒副反應情況調整藥物劑量,共化療6次。(2)CMNa+TP組:TP方案同TP組,采用甘氨雙唑鈉同步放化療,將甘氨雙唑鈉(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20706)800 mg/m2加入 10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30 min內滴完,每周3次(隔1 d),連續用藥至放療結束。
1.3 觀察指標 (1)在放療前和放療后4 w、放療結束第8 w,行胸部CT檢查;在放療后1 w內及放療后每2 w檢查食管X線片,根據攝片測量腫瘤大小,記錄腫瘤最長、最寬直徑,依據WHO關于實體瘤主觀療效的評定標準,分為4個等級,完全緩解(CR):已知的病灶消失并保持≥4 w,食管黏膜及走形基本正常;部分緩解(PR):腫瘤雙徑乘積之和減少50%,并保持≥4 w,梗阻好轉;穩定(SD):病灶長度縮小<50%,或增大≤25%;疾病進展(PD):腫瘤雙徑乘積之和增加>25%或出現新病灶。總有效率=(CR+PR)例數/總例數×100%。 (2)記錄腫瘤達 CR、PR時的照射劑量(cGy)。(3)藥物毒性:依據國立癌癥研究所的常規毒性判斷標準(NCI-CTC),本研究主要統計發生血液毒性(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消化道反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便秘、腹瀉)、腎毒性、皮膚毒性(色素沉著、指甲改變、毛發脫落)等藥物副作用,并按照嚴重程度分為Ⅰ、Ⅱ、Ⅲ、Ⅳ、Ⅴ級(死于毒性)。(4)生存率;療程結束后,隨訪2年,每3個月復查1次,最后隨訪時間為2017年12月15日,統計患者的生存情況。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達PR與CR時的放射劑量用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計數資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行 χ2檢驗;采用Kaplan-Meier方法計算生存率,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表 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照射劑量比較 兩組達PR與CR時的中位劑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表2)。

表2 兩組照射劑量比較(cGy)
2.3 兩組毒副反應比較 TP組1例因中性粒細胞、血小板急劇降低而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TP組Ⅰ~Ⅱ級的血液毒性和皮膚毒性發生率均顯著高于CMNa+TP組(P<0.05),但兩組消化道和腎毒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2.4 兩組生存率比較 第1年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第2年TP組1例失訪,剔除該標本。第1年,TP組生存率為 83.8%(31/37),CMNa+TP組為 82.8%(24/29); 第 2 年,TP 組生存率為 56.7%(17/30),CMNa+TP組為54.2%(13/24),兩組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 0.05,圖 1)。

表3 兩組毒副反應比較[n(%)]

圖1 兩組2年生存曲線比較
同步放化療是局部進展期食管癌的首選方案,單純放療或手術治療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不足20%[4]。 常用化療藥物包括順鉑、5-Fu、MMC、BLM,但單藥使用率并不高,且緩解期僅3個月[5]。臨床用藥需結合患者狀況及病理類型,盡量聯合用藥,減少劑量的同時保證治療效果[6]。
紫杉醇是一種新型抗微管藥,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的微管蛋白合成,使腫瘤體積逐漸縮小,而不是直接殺死癌細胞。紫杉醇還可凍結有絲分裂紡錘體,從而使腫瘤細胞停止在G2期、M期,防止癌細胞增殖。順鉑為廣譜抗腫瘤藥,盡管其具有較高的抗腫瘤療效,但在抗癌領域中的應用具有局限性,一是因為機體可產生耐藥性;二是順鉑具有很強的毒副作用。因此,臨床盡量減少單用,對長期用藥患者建議聯合用藥治療[7]。紫杉醇聯合順鉑是常用的增敏治療,有研究表明[8],TP能增強放射線的敏感性,其放射增敏作用依賴于時間、劑量。
甘氨雙唑鈉具有明顯抗癌增敏作用,其代謝產物為甲硝唑類,具有代謝快、副作用低等優點,能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療效[9]。CMNa為我國自行研制的小紀咪唑類化合物,其可將射線以及化療藥物導致的細胞分子損傷有效固定下來,從而提高放化療效果。除此之外,CMNa還能夠以抑制DNA修復酶(尤其是聚合酶β)的方式,對腫瘤細胞受損DNA分子修復以及腫瘤細胞產生抑制作用,修復乏氧腫瘤細胞的潛在損傷與亞致死損傷,增強放療對腫瘤細胞的殺滅作用[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相似,達到PR、CR時的輻射劑量和治療后第1年、第2年生存率均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種治療方案的療效相似。蘇婷鳳等[11]的研究結果顯示,紫杉醇聯合順鉑的3年生存率為46.2%,1年生存率為77.7%,2年生存率55.2%,與本研究的TP組基本一致。但本研究發現,TP組Ⅰ~Ⅱ級血液毒性與皮膚毒性發生率均顯著高于CMNa+TP組,可能是由于甘氨雙唑鈉的放療增敏作用,使得放射劑量減少,由此而使得放療的副作用降低。
綜上所述,甘氨雙唑鈉同步TP放化療具有一定放療增敏作用,且可有效減少放化療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