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斌,陳海生
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總數(shù)的80%左右[1],手術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方式,胸腔鏡肺癌根治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可以減少對機體的損傷,有利于術后恢復。術后胸腔引流是胸外科手術后的一種標準程序,影響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的主要因素之一。傳統(tǒng)胸腔引流量拔管指征是100 ml/d[2],若達到此指征,患者需住院5 d~1 w的時間,不符合外科快速康復的要求,且胸腔引流管長時間放置會增加患者的疼痛及感染概率[3]。若早期拔出引流管,會避免以上問題,但過早拔出引流管會導致患者胸腔積液,需要再次行胸腔穿刺術或胸腔閉式引流術。引流管具體拔管指征目前缺乏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多依據(jù)外科醫(yī)師的個人習慣及經(jīng)驗,臨床不統(tǒng)一[4-5]。本研究探討了不同胸腔引流量下拔管對胸腔鏡肺癌根術預后的影響,擬探討合適的胸腔引流量作為拔管指征,以供臨床參考。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6年12月醫(yī)院收治的103例行肺癌根治術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根據(jù)入院先后順序分為4組,其中2013年1~12月收治的為A組,2014年1~12月收治的為B組,2015年 1~12月為 C組,2016年 1~12月為 D組。納入標準:術前凝血功能正常,術中無廣泛致密粘連,順利完成肺癌根治術。排除標準:術前、術后出現(xiàn)腎病綜合征;并發(fā)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慢性腎功能不全、腎功能衰竭;術后有血胸、氣胸或乳糜胸;肺持續(xù)漏氣>6 d;胸部X線提示嚴重肺部感染,術后出現(xiàn)心腦血管意外、支氣管胸膜瘺。4組的性別、年齡、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shù)、腫瘤病理類型及分期、引流類型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4組均行胸腔鏡肺癌根治術,術后由觀察孔置入1根28F多側孔胸腔引流管至胸腔底,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引流管接氣分離水封瓶,術后口服嗎啡緩釋片止痛治療。同時實施圍手術期肺保護措施,術前3~7 d用霧化吸入治療,2次/d;術后行咳嗽訓練及呼吸訓練,3次/d,20 min/次。術后拔管指征:A 組(28 例)為<100 ml/24 h,B 組(22 例)為<200 ml/24 h,C 組(27 例)為<300 ml/24 h,D 組(26 例)為<450 ml/24 h。
1.3 觀察指標 統(tǒng)計4組的術后住院時間、術后胸腔穿刺和再次置管比例、術后嗎啡用量以及并發(fā)癥情況(包括肺部感染、氣胸、胸膜殘留、膿胸、皮下氣腫等);在拔管后24 h,行胸部X線片檢查去,判斷胸腔積液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和例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兩兩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4組術后住院時間和相關指標比較 B、C、D組的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A組(P<0.05),而B、C、D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D組拔管后胸腔積液比例、術后胸腔穿刺比例明顯高于A、B、C組(P< 0.05),而 A、B、C 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4組術后再次置管比例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A、B組拔管24 h后無胸腔積液;C組拔管24 h后,1例出現(xiàn)胸腔積液,但無明顯癥狀,出院1 w后復查積液自行吸收;D組拔管后24 h,7例出現(xiàn)胸腔積液,1例無明顯癥狀,出院1 w后復查X線積液自行吸收,6例行術后胸腔穿刺,1例再次置管,出院后1 w復查無胸腔積液。見表1。

表14 組術后住院時間和相關指標比較
2.2 4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A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為 17.9% (5/28),B 組 為 18.2% (4/22),C 組 為22.2%(6/27),D 組為 26.9%(7/26),4 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
2.3 4組術后嗎啡用量比較 A組術后嗎啡用量為(237.1±67.2)mg,B 組為(219.4±58.9)mg,C 組為(186.4±54.3)mg,D 組為(178.2±49.2)mg,A、B 組間及C、D 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C、D 組的嗎啡用量明顯低于A、B組(P<0.05)。
胸腔引流管是影響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的主要因素之一,術后早期拔除引流管可減少術后疼痛及住院時間,但具體以多少胸腔引流量作為拔管指征,目前尚無定論[6]。
本研究結果表明,B、C、D組的術后住院時間低于A組,而B、C、D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D組術后胸腔穿刺比例、拔管后胸腔積液比例明顯高于A、B、C 3 組,A、B、C 3 組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以引流量<200 ml/24 h、<300 ml/24 h 及<450 ml/24 h作為拔管指征時,會明顯縮短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但引流量<450 ml/24 h作為拔管指征時,會增加患者術后的胸腔穿刺比例,表明該組患者發(fā)生胸腔積液風險大,而術后再次行胸腔穿刺引流會增加患者的痛苦,不利于術后恢復。B、C、D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雖高于A組,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與傳統(tǒng)胸腔引流指征對比,以24 h引流量<200 ml、<300 ml及<450 ml作為拔管指征未顯著增加并發(fā)癥風險。
A、B組拔管后24 h無胸腔積液,無需行胸腔穿刺;C組拔管后,1例出現(xiàn)胸腔積液,但無明顯癥狀,故未行胸腔穿刺,復查后積液自行吸收;D組拔管后24 h,7例出現(xiàn)胸腔積液,1例無明顯癥狀,出院1 w后復查X線積液自行吸收,6例行術后胸腔穿刺,1例再次置管。表明以<100 ml/24 h、<200 ml/24 h作為拔管指征,術后發(fā)生胸腔積液的風險很低,安全性較。D組術后胸腔穿刺比例較高,可能是由于D組胸腔引流管拔除過早,胸腔積液引流不充分,從而導致拔管后出現(xiàn)胸腔積液,使得患者須行胸腔穿刺,甚至再次胸腔置管[7],也說明過度降低胸腔引流量標準作為拔管指征,會增加患者術后胸腔積液的風險。
術后疼痛是阻礙患者術后康復的主要因素之一。胸部手術后,胸腔引流管會刺激肋間神經(jīng)及膈神經(jīng),產(chǎn)生疼痛,且使得疼痛除向胸、腹壁放射外,會經(jīng)過膈神經(jīng)放射至肩部,疼痛較為強烈,患者需用到嗎啡進行術后鎮(zhèn)痛。本研究結果表明,C、D組的術后嗎啡用量明顯低于A、B組,是因為以引流量<300 ml/24 h或 <450 ml/24 h作為拔管指征時,縮短了術后拔管時間,減少了引流管的刺激,使得嗎啡用量減少。而以200 ml/24 h作為拔管指征時,雖然患者術后嗎啡用量稍多,疼痛稍高,但并未增加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胸腔鏡根治術后以引流量<200 ml/24 h作為拔管指征為宜,胸腔積液的風險低,且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雖然患者術后疼痛稍高,但臨床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