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峰
[摘要]建設現代林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的必然要求,是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在林業行業進行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思路升華。
[關鍵詞]林業;建設:成效
一、現代林業有效解放了“生態生產力”.使之由理念轉化為實踐
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三要素。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對林業的要求必然是先進的林業勞動對象、先進的林業勞動手段、先進的林業勞動者。
1.現代林業豐富并完善了與時俱進的林業生產力布局,代表了先進的林業勞動對象
現代林業三大體系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他們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有了現代林業三大體系,21世紀林業生產力布局才能得到優化完善,即形成了以林業重點工程為“骨架”,以義務植樹、社會造林為“血肉”,林業重點-程、義務植樹、社會造林并舉發展林業的新格局。全罔水土流失嚴重、風沙危害頻繁、臺風鹽堿肆虐等生態脆弱區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等典型生態區都有針對性很強的生態工程覆蓋;江河兩岸、路渠兩側、困境邊界、湖庫周圍、城市郊區、鄉村四旁、山脈山下、平原農田的宜林地段都成為21世紀與時俱進的林業建設主戰場。
2.現代林業大力推動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深入發展,代表了先進的林業勞動手段
林業的落后歸根結底是林業科技的落后。據統計,林業科技進步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有30%左右,在農業、林業、水文、氣象等相關行業中是最低的。林業要大發展,出奇制勝在科技。現代林業客觀要求高新科技的支撐,客觀要求大力推進林業新科技革命,把林業新科技革命作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根本途徑:以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為先導,加大高新技術在林業建設中的應用,提高林業科技貢獻率:以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高新技術研究為重點,強化林業科技攻關,提高林業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實施人才、標準、專利戰略,提高林業科技的罔際競爭能力和整體水平:高度重視森林多功能經營、森林認證、基因安全和植物新品種保護,切實攻克21世紀林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推動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切實解決林業生產、科研、推廣“三張皮”的問題。
總之,現代林業使林業建設南木材生產為主簡單追求經濟效益,轉變為生態建設為主,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發揮林業的經濟效益,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即現代林業代表并發展了生產與生態良性互動的先進生產力——生態生產力。
二、現代林業廣泛弘揚了“生態文化”,使之由邊緣走向主流
文化是社會實踐馬思想觀念的積淀。生態建設為主的社會實踐和思想觀念客觀上弘揚了生態文化。生態文化作為正在崛起的新興文化,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產生、成長、繁榮,將為人們創造以往無法比擬的進步,必將成為21世紀的主流文化,成為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
1.生態文化是生態生產力這一當代人類社會先進生產力的客觀反映
生態建設是21世紀我罔林業發展的主要任務,生態優先更是當今人類社會生產力運行的最重要原則,生態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階段。生態生產力以生態系統的持續發展為基礎,以高科技力量為手段,按照白然生態系統的科學運行方式組織生產、發展經濟、引導消費,最終達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生態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生態文化在我罔雖然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但它已具有深刻的繼承性、鮮明的時代性、廣泛的群眾性、明顯的國際性、強烈的科學性五大特點,是人們在長期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中創造、積累、繼承下來的先進文化。
三、現代林業加速催生了“生態產業”與“綠色經濟”.使之由觀念轉化為行動
進入21世紀,人類正在開始向生態文明邁進。我國也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順應歷史潮流,推進現代林業,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戰略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對林業的主導需求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林業發展史,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是一部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歷史。不可否認,這曾經為固家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長此以往,帶來的結果是資源枯竭、經濟危困、生態惡化。進入21世紀,林業供求關系、消費層次和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使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林業生態建設的主體。
2.切實保護天然林、大力培育人工林是林業的“希望工程”和社會的“文明工程”
生態和諧、山川秀美是我罔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天然林1.1億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2/3以上,保護天然林,使天然林得到休養生息,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復發展,是落實“山川秀美”偉大號召的重大決策,將為改善全罔乃至全球生態狀況,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作出突出貢獻,成為人類社會的“文明工程”。
3.實施退耕還林能最直接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人類進入農業文明以來,寫下了一部毀林開荒的歷史。聯合國《2000年全球環境展望》指出,人類對林木和耕地的需求,已使全球森林減少了35%,其中30%的森林變成農業用地。廣大群眾通過親身體驗,深切感受到生態惡化是導致他們貧困的主要根源,不能再走“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老路。實踐證明,實行退耕還林,一是使農民有了可靠的糧食供給,擴大了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較大幅度地增加了收入,是貧困地區脫貧的有效途徑;二是可以大力培育森林資源,加快改善生態狀況,解決水患、沙患這兩大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為廣大群眾改善生活質量提供保障;三是有利于優化配置生產要素,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綠色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縮小地區差距,促進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總之,退耕還林,滿足了最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和生態方面的利益。
參考文獻:
[1]于政中主編.森林經理學(第二版).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2]徐冠華.迎接“數字地球”的挑戰.遙感學報.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