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佳
[關鍵詞]紙媒;轉型;“變”與“不變”
隨著網絡媒介的崛起,廣播、電視等新媒體迅速發展,“紙媒”受到重大的沖擊,記者的生存異常困難。紙媒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筆者認為,新聞采訪精神和內涵是不變的,應當改變的是新聞采訪的時效和刊發模式。
一、應該更加明確黨報的辦報宗旨
紙媒,一直是黨報的喉舌。各級黨政領導應該對紙媒給予支持,確認宜傳的方向。尤其是報社體制要加速改革。根據我圍的國情,尤其是黨報不能變成單一企業性質,應該是政府系列下的編制或事業性編制,否則紙媒發展就會受到嚴重沖擊。
二、紙媒要加速精準轉型
紙媒應更多地深入,積極擴展紙媒的活動能力,更多地深入研究,將紙媒用戶資源與本地商家直接對接,使紙媒成為本地商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紙媒在突出新聞性、時效性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特點,發揮紙質媒體版面長于闡釋的功能,并且在其傳統強項上狠下功夫,如深度報道、跟蹤報道、專題報道等,加強新聞評論、新聞分析以及相關的新聞背景資料介紹,提高吸引力,加大影響力,從而增強競爭力。紙媒更應結合白身優勢,不斷尋求發展的新方向,將傳統的優勢繼承和發展下去,并實現與網絡等新媒體互動互補的良性循環,為大眾提供更高層次的閱讀享受。
三、紙媒內容要最高最好
紙媒之文字是報紙內容的基礎,報紙作為最具權威性、影響力的新聞內容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其核心競爭力就是新聞內容,其傳播的重中之重也在于內容,無論是通過哪種途徑傳播,讀者所要接收的,永遠是好內容。所以,紙媒需要自保的首要策略,仍是以內容為主,記者只要能寫出好新聞,就永遠不缺讀者。另一方面,網媒因為其自身的缺陷,其發出的多數新聞都是從傳統媒體獲得,所以這出就給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這樣有便利條件制作深度報道的媒體以發揮之處。
四、紙媒多采用短新聞
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不僅人們的閱讀方式有所改變,閱讀習慣也隨之發生了改變。人們加快了閱讀節奏。一直以來,許多宣傳冗長文章或者領導講話之類的新聞占據著很大的版面,這對于版面有限的紙媒來說無疑是資源的過度浪費,既縮減了報紙的信息量又無法起到吸引受眾的作用,甚至引起受眾的厭煩心理,從而在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失去民心。所以,報紙在引導讀者閱讀有分量、有深度的新聞時,也應注意增加短新聞的數量。記者、編輯完全可以將其搜集整理,提煉出精華內容,像很多門戶網站、微博的新聞信息一樣,將其用簡短、明了的語言表達出來,或者專門開辟出專版、欄目來做一句話新聞,就能讓讀者一目了然,直接抓住新聞的關鍵信息點。這樣,深度新聞與短新聞兩相結合,既挖掘了新聞的深度,又擴寬了新聞的信息量,不僅在版面制作上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而且有效地避免了讀者的閱瀆疲勞。
五、新媒體、傳統媒體互為利用
為了適應新媒體的發展,很多傳統媒體也紛紛上馬新媒體,開啟所謂的“全媒體”時代。但許多紙媒運作的新媒體,包括官方微博、微信公眾平臺,每天發布、推送的內容均為當天其報紙上的新聞內容,有的甚至是轉發其他媒體的內容或是網絡上的信息,既失去了時效性,又失去了新鮮性。從紙媒的發稿形式來說,都是獲得一個新聞線索后,記者采訪、調杏、得知前因后果后寫稿見報,而這個采訪、調查過程可能短則一天,多則需要兩三天甚至更多時間,而最后所有的事件過程都將體現在一篇報道中,有時因為版面所限或者選材的問題,往往會忽略中間某些環節。將新媒體預熱報道,即可采取“先網上發布,后見報”的形式,先運用簡短的語言在微博、微信中宣傳報道,既為新聞的發布爭取了時間,又起到了宣傳、預告的作用,還展現了新聞事件發生的動態過程,隨后在報紙上展現更深度、深層次的報道內容,兩者互補又互為所用,從而取得雙贏。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報道的真實度也通過新聞事實的進展體現出來。
六、研究市場方向,改變發行策略
市場上的報紙,多以綜合類報紙居多,其定位覆蓋面廣,在新媒體尚未崛起、紙媒大行其道的以前這種受眾定位必然無可厚非,但在今天,這樣的讀者定位無疑會加重紙媒的迷茫感,從而流失讀者。報紙的讀者可以分為必然受眾、潛在受眾和不可能受眾,所以報紙應當對白己的受眾市場進行細分,從而發現報紙的發展方向,或吸引潛在受眾,或拓展新的受眾群。如當下很多報紙都開辟了社區報,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社區報是辦給社區里的爺爺奶奶、大爺大媽們看的,的確,這部分人群確實是社區報的必然受眾,報紙內容也就理所當然的偏重了養生、鄰里之間的家長里短。但需要注意的是,報紙不能完全忽略社區內作為潛在受眾的中青年夫婦的需求。冉如,某《周末》的核心讀者群為知識型讀者,在其全媒體轉型的策略中,就將積極開拓年輕受眾市場并培養其閱讀習慣作為受眾策略放在了重要位置。
另一方面,報紙還應走人人群中,也就是轉變發行方式。現在的報紙多都保有郵局發行的模式,一味地希望人們主動上前訂閱或尋找購買。“等待你來”在新媒體盛行的當下這明顯是一個不可取的發行方式,想要引起別人關注,那就必須主動靠近,大街上,地鐵里,公交站旁,社區內……讓報紙隨時隨地地出現在人們身邊,讓人們伸手即得到報紙上的新聞,“零距離”的接觸漸漸地培養人們讀報的習慣,甚至可以采取受贈閱讀的方式,讓報紙增加發行量,延長其潛在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