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鑫
[關鍵詞]新媒體記者;新聞;兩會報道
現代信息社會是一個媒體化的社會,傳媒自古以來就對人類總體發展與社會總體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力,而在現代信息會社,這種影響力已經大到不言而喻。相當今人們表現白己生活的最普遍的、效力最大的工具就是媒介,幾乎我們每個人都已經進入到了媒體化生存的狀態。
早在1960年,“地球村”的比喻就已經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隨著交通工具和信息交流變得更加快捷,地球已經變得越來越小,好像一個村落。總之,數字新媒體給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自由和選擇主動權。那么,新媒體作為新興的媒介,如何在新聞報道中發揮所長,特別是在兩會報道中做出自己的亮點。
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曾把兩會報道比作新聞報道的“老油出”,如何開發這座“老油出”,讓它源源不斷地出產原油,同時提高原油質量、開發新的石油產品,是新聞人一直為之奮斗的。
“鉆井”階段做好深入的采前準備才能有備無患
自從文字傳播時代開始,人類已經開始了體外化傳播的過程,文字的普及使文化傳承得以更加穩定的保存,而印刷術的出現又使這種傳播走向大眾化,再到后來的電子傳播時代,實現了信息遠距離快速傳播,溝通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時間進一步縮短,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
訪前準備是記者采訪中重要的一環,在與代表們短短的幾分鐘交流中,如何捕捉到白己想要的內容,這就需要記者在采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仔細梳理當前的社會熱點和政策的著力點,羅列出新的選題,并試著找尋選題的切人口。做完“地質勘探工作后,“鉆井”只能靠著一種義無反顧的精神往下探。面對兩會這個陌生的新聞地帶,我們只有沿著既定軌道摸索前行,好在前方有路,需要的只是勇氣和耐心。
“采油”階段篩選對象提出具體問題
一篇“點擊量”高的新聞作品,需要記者在采訪時挖出那些細微的閃耀點,積累豐富具體的素材。新聞是川事實說話的,有了具體的東西,才能深入認識事物。沒有一個個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數據,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難以寫出好新聞的。
首先是要有針對性的采訪對象,明確采訪目標。不但要明確代表或委員的名字、專業,還要清楚熟悉其在專業領域中的特長和觀點。在會前準備選題時,要從各個渠道搜集委員和代表們的名單,臨時搜集的各團組議案或提案也可為記者篩選采訪對象提供有利的線索和幫助。
作為采訪者,下一步要想的問題就是如何約到采訪目標對象,通常會議前后供記者采訪的時間非常有限,一般不會超過半小時,而且現場媒體同行之間存在競爭,有時采訪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往往很難就預訂的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采訪。所以,我們應把采訪區域鎖定在代表或委員的駐地,或是在大會審議或討論間隙階段“約堵”采訪對象。
其次就是提問的方式,張口就問“你現在的感想如何?”此類問題是不可取的,不但問題太寬泛,也容易引起采訪對象的反感情緒,不利于接下來的采訪。可先簡要將自己采訪問題的背景向采訪對象做下介紹,便于對方有個提前的準備,并在接下來的采訪中,逐層深入,南點到面去獲取和自己選題相關的素材和細節。
總而言之,采訪時的第一個問題很重要,如何能讓自己的問題吸引到采訪對象,這就需要我們前期去進行細致的準備,用專業的工作態度去完成“采油”工序。
現在許多兩會的稿件都是就問題談問題,聽取代表委員們議論建言的多,通過自己觀察分析深挖出來的策劃類題目較少。目前,對于采寫兩會報道的記者來說,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把題目帶到會下,作為下一步研究問題的線索和素材,通過進一步的調研和思考把這些題目不斷“發酵”,形成有深度、有亮點的新聞稿件。
“煉油”階段用新媒體手段做“活”新聞
社會之良知,公眾之公器。近年來,我罔的數字新媒體產業發展迅速.媒體的技術和工具屬性決定著信息的物理形式、時空范圍、速度快慢和量的規模:而媒體的社會組織屬性則使媒體能夠自主地生產和傳播信息,決定著信息的內容。媒體把物質的世界轉化成了人類的精神食糧,尤其是新技術條件下的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寬人們獲知信息的方式,從而改變人們對已發生事件或信息的認知。
1850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合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以前,報紙是作為社會輿論的紙幣流通的。”顯然,無論是“人民的喉舌”還是“社會輿論的紙幣”,都不言而喻地強調了新聞輿論作為社會之公器的重要性。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獲取、信息交流與溝通的渠道空前廣泛、便捷、及時,這種意義上的喉舌的傳播或紙幣的流通已不限于報紙,而是從報紙發展到廣播、電視、網絡、數字化媒體,更快、更廣、更有影響力。
這種選擇權在數字新媒體時代變得更加個性化,受眾在媒體發展史中所體現的主體性越來越強,媒體也在受眾的需求背景下不斷改變溝通方式,優化傳播技巧,不僅僅局限于pc端、電視,微信端、微博端、H5、VR等多種多樣的傳播方式正在當下不斷涌現到人們的眼前。
總之,新媒體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進入信息大爆炸時代,信息獲取方的需求方式發生了改變,人們普遍希望收到的信息就是自己需要的。所以,記者采寫的兩會報道不但傳播形式要新穎,而且內容還要“鮮活”有深度,同時根據大數據分析對受眾人群進行細分,采取信息定制服務的方式,“點”對“點”對新聞進行推送,從而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畢書清.新時期的媒體融合與數字傳播.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83頁.
[2]馬克思恩格斯論新聞.新華出版社,1985年版,第2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