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方亮
[關鍵詞]綏濱: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情況
為了全面掌握了全縣農村耕地規模經營情況,提出引導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重大措施及政策建議,為領導決策和制定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綏濱縣縣委縣政府組織各鄉鎮及財政、農業等相關部門對全縣農村耕地規模經營情況開展了一次全面調研工作。通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綏濱縣下轄9個鄉鎮.109個行政村,167個自然屯,現有農戶30938戶,農業人口93163人,農村勞動力56614人。調查數據顯示,全縣農村實際經營的耕地總量為154.6萬畝,其中規模經營面積92.4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0%.分散農戶經營的62.2萬畝,占總耕地的40%。其中200畝以下分散農戶5876戶;家庭農場(大戶)2827個;農民合作社24個:農業企業1個。現已基本形成了分散農戶經營逐步趨小、家庭農場(大戶)經營主導、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高端引導的新型生產經營方式。 二、主要做法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區域布局。自2010年以來,綏濱縣根據萬分之一坡降大平原和毗鄰黑、松兩江水資源豐富的縣情實際,全力打造“百萬畝水稻專業縣”,水稻面積從2009年的40萬畝發展到目前116萬畝,占基本農田的80%以上。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同時,為拓展農業開展利用的新空間,把肉鵝養殖及其加工作為“興縣富民”的特色養殖產業在全縣推廣,突出發展肉鵝飼養和江水養魚,今年新建肉鵝養殖基地10處、養殖示范場12個,肉鵝飼養量達30萬只,江水養魚面積達到3500畝,生態養魚面積達到3200畝,稻田養魚面積達到20萬畝,網箱養魚產量可達100萬斤。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農業農村經濟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二)調減玉米,構建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實現“調精、調優、調綠、調特”目標。突出基地建設,以優化品質結構為目標,推進綠色有機水稻發展。啟動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建設了水稻“三減、兩增、一提升”萬畝示范田9個,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50.4萬畝,有力地提升了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全縣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其中綠色富硒水稻發展到30萬畝,有機香稻發展到5萬畝。
建立綏濱大米官方網站,在黑龍江綠色食品商城、天龍綠色食品網、1號店等網站開通了電子商務,在淘寶網、微商城建立銷售店鋪,綏濱大米逐步推向國內市場。
(三)政策引導開路,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制定《綏濱縣2016-2018年脫貧攻堅項目規劃》,明確針對我縣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發展帶動情況,作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為農民合作社健康發展、為消除貧困人口奠定政策基礎。
(四)規范管理提質,確保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明確“五有合作社”的標準要求,深入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將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今后申報國家、省、市級各類財政支農項目時的必要條件。全面推動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的建設工作,促進我縣新型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目前,縣級以上的15個規范社,特別是其中的13個500萬元農機社項目的成功申報和落地引領,給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帶來了生產管理和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
(五)組織領導保障,形成常抓不懈動力。縣政府成立了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相關工作方案、工作計劃。縣農業部門統一負責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的指導和服務工作,搞好調查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幫助制定章程,提供財務指導,抓好組織建設。各鄉鎮、各部門進一步增強超前意識和創新意識,把發展新型經營主體作為一項戰略性措施來抓,切實履行職能,搞好服務。
三、存在問題
(一)政策到位晚、變化大。由于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第一年和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剛剛起步,部分農民在種植結構調整上仍然存在“盲區”和觀望態度,不同程度地影響種植結構調整的深入落實。
(二)調結構資金仍存在不足。特別是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發展仍有缺口。全縣結構調整目前仍有資金缺口也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
(三)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與農民利益聯結不緊密,現有訂單種植、養殖量不大,農產品的種養效益難以提高。
(四)自身條件不夠完備。目前,我縣大部分合作社社員股金經濟實力不強,真正上規模、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不多。運行管理上也存在著民主管理不夠到位;規范程度不夠的現象。對大型農機具和重要的生產資料管理粗放不夠集約化。
(五)政策環境不夠寬松。有很多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雖然注冊完成了,但是仍然沒有達到運行效果,政策扶持的法規條例粗線條的多,細化的少,農民對接不上:扶持的相關部門和扶持的項目不清楚,不了解,沒有形成系統的扶持發展體系,容易造成扶持項目不可持續地為合作社提供動力。
四、建議措施
一是在抓宣傳、提認識上下功夫。依據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適時深入鄉鎮、村屯、社場,針對主體成員通過算賬對比、惠農政策、效益分析等等各種角度去宣傳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的發展意義,使農民變被動為主動。
二是在抓規范、定機制上下功夫。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運作、組建、生產經營等各個方面都要規范、健全,特別要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制度。依靠合作社自身發展能動性為基礎,引導合作社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在抓扶持、爭項目上下功夫。在做大做強的合作社中挖掘一批力爭實現實體項目的落成。形成完善的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的扶持體系,針對不同業類、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經營主體建立起層級扶持梯隊,實現一困一扶、一困多扶和多困相扶的綜合扶持結構,達到資金扶持不浪費、項目扶持有針對和效益產生可持續的扶持目標,最終實現脫貧減困有長效的發展機制。
四是在抓典型、強服務上下功夫。繼續加強對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培訓、指導和服務,著力抓好典型培育,把條件比較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列為我縣首批上報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爭取國家和省的扶持。
五是在抓“互聯網+農業”、強信息上下功夫。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委、省政府“互聯網+”重大戰略部署,充分發揮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作用,努力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農業經濟業態,激發和釋放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加快推動農業強縣的步伐,努力打造“網絡信息發達、農副產品安全、生態資源和美、發展環境友善”的新綏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