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鋒
摘 要: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是根據水稻本身的特性,在最適的時期用最合適的定量化技術來管理水稻,以達到水稻增產、節約生產成本、減少作業次數的一種栽培技術。本文通過介紹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中的關鍵技術,以期為水稻的高產栽培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067
1 精細播種,培育壯苗
甘露鎮水稻主栽品種有宜香優2115、川優6203、內5優39等優良品種,以宜香優2115為例,其千粒重約為28g左右,機械插秧以1:80的秧盤本田比例進行準備,每盤播種量以70g左右為宜。宜香優2115在甘露鎮的抽穗期一般在7月中下旬—8月上旬發生,因此其播種工作以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之間進行為宜。當幼苗長到2葉1心時,若幼苗長勢較弱,可按照追施尿素10~15g/m2作為斷奶肥,并用清水洗苗,以免發生肥害。若幼苗生長健壯,則無需追施斷奶肥。
2 基本苗及插秧規格的確定
合理的確定基本苗的數量,可以保證足夠數量的穗數,同時有效減少無效分蘗的發生,是提高水稻成穗率的基礎措施。以宜香優2115機插小苗插秧為例,當小苗秧齡到達25~30d時,即可進行插秧,插秧的基本苗數以1.4萬穴/667m2為宜。確定完基本苗數后,就可以確定插秧規格,宜香優2115的機插規格以30cm×14cm為宜,這種寬行窄株的插秧規格可以有效的推遲封行時間,從而增加了封行前水稻群體的通風透光度,不僅有利于大穗的形成,還能延緩下部葉片和根系的衰老,同時增強抗病性。
3 水稻精確定量施肥
3.1 施肥總量的確定
在確定施肥總量時,可先確定氮肥的總用量,隨后根據水稻對氮磷鉀的吸收比例,及土壤的養分供應情況,來確定磷鉀肥的用量。氮肥的施用總量應根據斯坦福差值法來計算,計算公式如下:氮肥總量(kg/667m2)=[水稻目標產量的吸氮量(kg/667m2)-土壤的供氮量(kg/667m2)]/氮肥的當季利用率(%)。
甘露鎮水稻目標產量的需氮量為每100kg稻谷需吸收1.65~1.75kg的氮素,以目標產量為700kg的單季稻來計算,水稻整個生育期總的吸氮量為11.55~12.25kg。土壤的供氮量可以根據多個空白區測土配方的具體數據綜合而定。氮肥的當季利用率根據不同的栽培方式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采用精確定量的栽培方式,甘露鎮氮肥的利用率可達到45%以上。以水稻目標產量的吸氮量為12.25kg,土壤供氮量為6kg,氮肥利用率為45%為例,則需要施用的純氮量為(12.12~6kg)/0.45%=13.6kg,折合成尿素的用量為13.6kg/0.46=29.6kg。
3.2 施肥時期與比例
水稻精確定量的施肥時期分為基蘗肥和穗肥兩大時期,由于甘露鎮單季稻生育期較長,移栽后的幼苗對養分的需求量和吸收率都不高,因此基蘗肥的施用量主要以為有效分蘗提供養分,當到有效分蘗臨界期時,肥料正好用盡,群體葉色落黃,以控制無效分蘗發生為宜。
3.2.1 基蘗肥
以機械插秧的小苗為例,基肥所占比例應為基蘗肥總量的20%~30%,其余的70%~80%應在返青后極早施用。分蘗肥若施用過晚,會增加無效分蘗數量,導致群體不能正常落黃,造成群體提前封行,使水稻中下部葉片過于蔭蔽,通風通光性差,降低了水稻莖干的充實度,群體根系的數量也會減少,最終導致植株病蟲害發生嚴重。
3.2.2 穗肥
穗肥的主要作用是鞏固成穗數,促進大穗形成。在群體苗情正常的情況下,分別在倒4葉和倒2葉露尖時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二者的施用比例在6:4~7:3之間。若出現群體不足或者落黃較早的情況,則應提早一葉齡進行施肥,并增加10%左右的穗肥用量,以保證群體產量的形成。若群體較多,且葉色較深,則穗肥需要在群體落黃后才能使用,穗肥的用量也隨之減少,且追施次數減少到1次。
4 灌溉技術
4.1 活棵分蘗階段的灌溉技術
甘露鎮機械插秧后的水稻田一般不建立水層,宜采取濕潤灌溉的方式來增加土壤含氧量,以促進小苗發根為主。當小苗返青發根后,采取斷水露田的方式,繼續促進發根。有效分蘗期間,一般不向田中灌水,利用雨水保持田間濕潤即可。
4.2 控制無效分蘗的灌溉技術
在無效分蘗發生前的2個葉齡,需要進行斷水擱田,以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擱田后的土壤以行走不下陷,田間有裂縫為宜,擱田后的植株主要表現為葉色落黃。若群體苗數較少,則可在無效分蘗發生前1個葉齡進行斷水擱田。擱田的次數以植株葉色為準,若第1次擱田后葉色沒有落黃,則需立即上一遍跑馬水,再進行1次擱田。
4.3 穗期淺濕交替灌水技術
淺濕交替的灌溉方法為在稻田中灌水,使田間形成3cm左右厚度的水層,待水層干后的3~5d,再灌3cm左右厚度水層,一直到結實期,都反復采用此灌溉方式。淺濕交替的灌水技術不但可以提高根活力,粒重和結實率,還能有效防止植株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