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鋒
摘 要:在我國小麥是較為重要的農作物,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小麥種植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但是病蟲害通常會使小麥產量受到影響。所以,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應該不斷提高小麥種植技術,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本文就對小麥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作進一步的探討分析。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084
在我國農業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農作物種植以及管理的有效性得到了切實的提高。良好的小麥種植管理技術,能有效提高小麥的質量以及產量,帶動區域經濟得到快速增長,所以做好小麥的種植管理以及病蟲害管理是較為重要的工作。有必要對小麥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探討分析。
1 小麥種植過程中的種植技術要點分析
1.1 小麥的播種技術分析
精細化的小麥種植和管理能有效提高小麥的抗倒伏性能和抗病性能,同時還能促進小麥成長,保證小麥能結出大麥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時,因為播種數量的不斷減少,小麥種植成本也得到了節約。采取精細少量的播種方式,需要保證播種土壤的肥沃力,確保種植的地勢平坦。在小麥種植地,需要具備充沛的光照條件,還需要充足的雨水量,這對小麥的成長和產量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需要保證土地平整,其土壤中應該含有較高的氮元素以及磷元素,有機質含量通常需要保證在1.6%以上。在進行小麥播種之前,對土地進行平整,確保土地規整,土壤細碎。在進行小麥的精少量播種的時候,能確保麥穗大且飽滿。另外,在播種過程中應該對土壤積溫進行有效的控制,這樣能促使小麥形成分蘗高峰,減少播種數量,將數量控制在8kg左右。
1.2 小麥生長過程中的管理技術分析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應該提高田間管理效率,按照孕穗增粒以及返青拔節等原則,在冬季來臨之前促進麥苗生長。在入冬之后,還應該增加增蘗育苗的數量,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在入冬之前做好分蘗鞏固工作。另外,還需要采取施肥重促的方式,這樣才能提高小麥的生長效率,在抽穗成熟期間還能避免小麥出現早衰的現象。還應該對土壤水分進行有效的調節,保證水分的供給度。同時還需要為小麥的生長提供良好的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增加小麥產量。做好小麥的施肥問題,可以增加小麥的生長活力。在小麥的孕穗期間,可以分為2次進行碳酸二氫鉀溶液的噴灑,將其濃度控制在0.3%左右,以此來促進有機物的合成,避免出現早衰以及青桿現象。
2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
在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的時候,應該將農業防治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結合起來。在人們的綠色無公害認知不斷強化過程中,蔬菜以及小麥等的化學農藥殘留問題成為的人們主要的關注焦點,因此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應該減少化學農藥的噴灑,避免農藥殘留使人體以及環境收到損害,應該保證小麥是綠色無公害糧食作物。
2.1 采取物理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采取物理病蟲害防治技術,需要采用人工除草以及劃鋤結合的方式進行,這樣能有效減少田間雜草,并且促進土壤內部空氣更加的自然流通,實現保墑增溫的效果。在清除田間雜草的時候,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將雜草清除,避面雜草的快速生長影響小麥的健康成長??梢栽陔s草還沒有形成成熟籽粒的情況下將雜草拔出,同時在田外進行集中處理,進而有效控制雜草的進一步傳播。另外,針對禾本科雜草發生較為嚴重的地塊,可以將其和棉花等非禾本科的農作物進行輪作,這樣能使雜草危害有效的得到控制。
2.2 采取農業防治技術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
人們較為注重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在夏季采用農業防治技術,需要做好相應的田間管理,并且定期除草,鏟除上一季度的麥苗。在秋季進行播種的時候,可以采用人工方法來將溝邊以及田間等的小麥清除,這樣能有效避免病蟲害源的傳播。為了能為小麥的健康生長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可以在選擇播種的時候避開旱季播種,因為這一時節是病蟲害高發期,需要避開9月中旬,才能使小麥患上紋枯病以及銹病的幾率減小。
2.3 采取生物工程防治技術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采取生物工程防治技術,能將病蟲徹底的殺滅。在這一過程中并不會產生抗藥性,因為生物藥劑的活性主要存在于天然的生態系統中,這樣并不會發生交叉性抗藥性。還應該采用農藥技術和昆蟲技術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利用昆蟲性激素藥劑來對昆蟲的正常交配進行阻止,避免在繁殖過程中產生更多的蟲卵。這種生物工程防治技術也不會產生抗藥性,是一項重要的生物工程技術。采取化學防治小麥病蟲害,主要是采用濃度為20%的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照40g/600m2的劑量,將其與水稀釋之后在小麥種植田間均勻噴灑,達到病蟲害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范俊濤.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鄉村科技,2017(29):63.
[2]林學華,林海東.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分析[J].農技服務,2017(11):54.
[3]胡保德.小麥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6(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