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寶林 王立國 賈春亮
摘 要:超高產水稻主要是指產量遠高于普通高產水稻的全新水稻品種,這種類型的水稻栽培可以有效促進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基于此,本文對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進行了分析,栽培人員需要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注重水稻生長全過程的田間管理,從整體上提高水稻的產量,實現超高產水稻的栽培。
關鍵詞:水稻;分蘗能力;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111
水稻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糧食作物,與我國飲食文化、農業發展關系密切。在袁隆平院士提出超高產水稻這一概念之后,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學術界,大部分研究學者都開始進行超高產水稻的研究。但是就目前的技術發展狀況看來,如何改良現有的水稻栽培技術,選擇最佳的途徑實現水稻的超高產栽培仍舊需要進一步探索。本文也對水稻超高產栽培進行了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幫助。
1 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
水稻超高產栽培需要最佳的水稻品種作為保障,實現水稻產量的提升。在具體的水稻品種選擇過程中,栽培人員需要重點觀察水稻的分蘗能力,水稻具備的分蘗能力與水稻根系的生長狀況息息相關,能夠為水稻的后期生長發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果某一品種的水稻具備較強的分蘗能力,則表明該品種的水稻在生長發育時,可以長出更為發達的根系,為水稻植株的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養分,確保水稻穗量和水稻穗粒保持平衡關系,實現水稻超高產栽培。但是對于水稻而言,超高產栽培要求的根系發達不僅是指水稻根系的數量,還包括水稻根系扎根的深度及能力。具體而言,當水稻根系具備較強的扎根深層土壤的能力時,根系會產生更大的生物量,從而為水稻生長發育營造良好的環境。
2 水稻超高產栽培的技術
在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之后,栽培人員需要通過有效的田間管理,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長,從而實現水稻的超高產栽培。對于水稻而言,田間工程管理需要滿足一定的標準要求,這樣才能夠保障栽培管理工作的質量,在保障水稻正常生長的基礎上,提升土壤的肥力,保障水稻種植區域附近的自然生態環境,為水稻的超高產栽培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與此同時,合理的水稻田間管理可以避免土壤的理性形狀出現變化,提高土壤的排堿能力,使水稻長久保持超高產狀態。具體而言,水稻田間管理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2.1 插秧之后的田間管理
查苗補苗,查苗補苗可以確保水稻具備應有的密度;看苗灌水,栽培人員需要對大苗進行灌深水操作,對小苗灌淺水操作,淺水為3.3cm左右;追返青肥,當水稻秧苗的新根長出6.6~9.9cm的時候,栽培人員需要施加青肥,提高水稻的生長速度;病蟲害防治,這一階段的病蟲害防治主要是指潛葉蠅,栽培人員可以通過噴施“樂果”的方式防治潛葉蠅。
2.2 分蘗期間的田間管理
施加分蘗肥,在水稻的分蘗初期,栽培人員需要施加氮肥,促進水稻的分蘗,避免水稻出現徒長倒伏;澆水曬田,在水稻有效分蘗階段,栽培人員需要澆灌3.3cm左右的水,并保障水稻田的光照,加強土壤養分的分解,為水稻提供充足的養分,避免水稻存在無效蘗;防治病蟲害及除雜草,這一階段主要防治惡苗病、白葉枯病、二化螟等病蟲害,并及時清理水稻田間的雜草,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長,實現超高產栽培。
2.3 長穗期間的田間管理
施加穗肥,栽培人員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施加穗肥,保障水稻的穗粒,為超高產栽培提供保障;灌水曬田,水稻長穗期間正值夏季,光照相對強烈,栽培人員需要加深水層,保持在6.6~9.9cm,為水稻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防治病蟲害,這一階段主要防治葉稻瘟、紋枯病和稻苞蟲等病蟲害。
2.4 結實期間的田間管理
灌水排水,在水稻出穗揚花階段,水稻田間不僅要保持一定的水層,還需要保障空氣濕度,栽培人員需要合理利用干干濕濕的灌水方式,實現水稻超高產栽培的目標,并在水稻收割的前7~10d內將水排干;選取合適的收割時間,栽培人員需要在水稻蠟熟后期到完熟初期期間內,及時收割水稻,保障水稻的超高產[1]。
3 結論
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可以大大提高水稻的產量,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栽培人員在應用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時,需要選擇最佳的水稻品種,注重水稻插秧之后、分蘗期、長穗期以及結實期的田間管理。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仍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研究學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羅紅.水稻超高產栽培研究與探討[J].中國農業信息,2015(7):37.
作者簡介:嚴寶林(1963-),男,吉林省榆樹市人,研究方向:大田作物栽培(玉米、水稻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