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各鄉鎮已經完成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農享有了對林地森林資源的使用權和經營權,這大大促進了林業生產力的發展,給林業生產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但在林改后,從過去集體經營轉化為分散的個體經營管理,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新情況,本文以遼寧凌源市劉杖子鄉為例,從劉杖子鄉所處的地理位置出發,闡述了林改后森林經營管理的主要措施,供參考。
關鍵詞:林改;鄉鎮;森林資源;經營;措施
中圖分類號:S75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143
森林經營是現代林業建設的永恒主題,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基礎,只有不斷增加森林資源數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優化森林資源結構,建立和培育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才能實現和提升林業的三大功能,發揮林業的三大效益,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1 地理位置
劉杖子鄉位于凌源西南部,地處遼、冀、蒙三省區交界位置,地理坐標北緯處在N404629~405505;E11854~1196范圍內,平均海拔657m,劉杖子鄉距凌源市縣城55km。處于燕山余脈與努魯兒虎山脈交匯地帶,是蒙古高原、冀北山地、遼西丘陵三大地貌單元的交界處,屬于低山侵蝕丘陵。
2 森林資源現狀
2.1 森林資源
劉杖子鄉森林總面積5365.5hm2,蓄積107025m3。其中商品林644hm2,蓄積8497m3;公益林4701.5hm2,蓄積98528m3,公益林中國家公益林4134.2hm2,蓄積95560m3;地方公益林面積567.3hm2,蓄積2968m3。公益林與商品林的面積、蓄積比重分別均為9:1。
2.2 林地資源
劉杖子鄉總面積為8200hm2,其中林業用地總面積5365.5hm2,有林地3444hm2,未成林地134.5hm2,灌木林地345.5hm2,宜林地及無立木林地8.1hm2,非林業用地面積2834.5hm2,森林覆蓋率65.4%。
3 林改情況
3.1 主體改革
劉杖子鄉的林權制度改革從2006年初開始進行,2007年底完成,劉杖子鄉6個行政村,順利進行了林權制度改革,其中確權到戶5365.5hm2,完善承包合同5365.5hm2,參改面積5365.5hm2,并順利通過遼寧省凌源市林改驗收組的驗收。
3.2 配套改革
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使森林經營管理的主體發生了變化,林權所有者主要是個人私有、合作共有等,為加強森林經營管理,為了便于林權流轉及方便林農經營,在市財政局的幫助下,成立了林業綜合服務辦證大廳,實現了一站式服務。
4 林改后森林資源管理的主要措施
4.1 政府引導,打造鄉、村、戶一體的森林生態經營體系
采取“遠近結合、分類經營、分類管理、分區施策、采育結合、多效益兼顧、可持續經營”的管理措施,實施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戰略。
4.2 依靠地域優勢打造區域生態旅游文化基地
劉杖子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20世紀80年代曾在東房申村毗鄰的干溝子一代出土過數百枚戰國刀幣,且品相極佳,秦漢以后的青銅、陶器、瓷器均有出土,幾乎沒有斷代。劉杖子鄉民風淳厚,一向崇尚人文,“百味難抵是書香”早已成為超出嗅覺意義上的共識,因此才得以賢達輩出,民國時就有考入燕京大學的風流才俊,爾后又涌現出諸多文人雅士,劉杖子鄉是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享譽省內外。
林改后的劉杖子鄉在歷屆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加快建設生態村為目標,突出生態特色、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依托縱貫境內的青龍河兩岸形成了一條帶狀的濕地,具有很高的保護和觀光價值。夏季,青龍河兩岸綠樹環繞、飛鳥歡歌,河里鵝鴨戲逐,風光迷人。隨著生態建設的發展不斷升級和多樣化,產業類型日益增多,群眾以生態產業致富的思路日益開闊。以葡萄采摘節、農家樂、觀光、賞花等旅游項目正在蓬勃興起,為遠方來客提供自由采摘游、度假游,僅2017年就接待游客3.1萬人,集體創收23萬元。
4.3 加大保護力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劉杖子鄉地處青龍河省級自然保護區腹地,這里森林茂密,樹木蔥蘢,芳草萋萋,鳥語花香,為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繁殖、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為更好保護好保護區內的動物植物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采取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認識,加大對破壞森林環境的打擊力度和對非法捕獵野生保護動物的犯罪份子的打擊力度,以案說法,到案發地公審嚴判,用鮮活的案例警示教育群眾,增強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意識等多措并舉,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作者簡介:劉海騫(1972-),男,遼寧凌源人,本科,林業工程師,現從事林業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