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出了適用于廬州公園的生態敏感度評價模型,介紹了模型中因子選擇、因子獲取及因子賦值的方法以及綜合各因子評價的技術實現手段,提出了不同生態敏感度區域的對應規劃策略,指出了數據處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及解決方法。
關鍵詞:生態敏感度;GIS;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183
引言
廬州公園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心城區西北部,是未來合肥市二環內最大的城市公園,公園總面積160hm2,集運動、休閑、文化于一體,一期工程目前已經竣工,二、三期工程正在進行規劃設計工作。利用生態敏感度指標指導規劃工作,是一種具有較強量化支持性的規劃輔助方法[1]。采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公園生態敏感度進行分區,從而保護與限制生態敏感度較高的區域,選擇適宜建設場地的位置,增強規劃的科學性。
1 數據與方法
1.1 因子選擇
評價因子的選取應考慮以下因素:因子便于理解;因子可以量化;因子便于量測 [2]。根據廬州公園的生態環境情況[3],最終選取用地、高程、坡度、水系作為評價因子。
1.1.1 用地
公園用地主要分為建設用地、農田草地、林地、水系、苗圃等類型,用地類型反映土地的經濟特點,取決于土壤、巖石、地貌、氣候、植被和水分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1.1.2 高程
公園場地內最低點高程4m,最高點高程39m,場地東、北、西南、東南方向各有一處山體,局部可見崗沖地貌特征。可依托現狀地形,打造豎向富有變化的園林景觀。
1.1.3 坡度
公園場地內大部分區域坡度平緩,坡度多在0~15°之間,利于開展建設。兩處陡坡位于場地北部、西二環東南角和場地東部、與一期接壤處。規劃中可保留東側較為完整的陡坡,加以改造利用。
1.1.4 水系
南淝河自東向西緊貼公園而過,溢洪道自北向南匯入南淝河,將成為濕地風光延伸廊道,場地三期內有大量魚塘和積雨水形成的水塘、溝渠。
1.2 因子獲取及賦值
因子選擇后,需要對選定的因子根據其生態敏感程度賦值,值越高表明其越敏感。
1.2.1 用地因子
依據遙感影像及實地調研劃分用地類型。先在公園現狀CAD文件中,繪制各類用地邊界。在ArcGIS中打開CAD文件,將用地類型圖層轉為Shape格式,利用要素轉面工具,生成用地類型面文件,添加“類型”及“值”屬性字段,“類型”中根據實際賦建設用地、現狀林地、現狀水系、農田、現狀苗圃、草地等值。“值”字段中,建設用地賦值為1,農田、草地賦值為2,林地、水系、苗圃賦值為3。該因子評價結果如圖1所示。
1.2.2 高程因子
在ArcGIS中打開公園現狀CAD文件,將高程點圖層轉為Shape格式,利用創建TIN工具,將高程點轉為TIN文件,利用TIN轉柵格工具,生成DEM。采用自然分類法將高程分為3類,利用重分類工具,將4~17m高程范圍賦值為1,17~23m高程范圍賦值為2,23~39m高程范圍賦值為3。該因子評價結果如圖2所示。
1.2.3 坡度因子
利用柵格表面中的坡度工具,輸入DEM文件,生成坡度,手動分類為3類,利用重分類工具,將坡度0~10°區域賦值為1,將坡度10~30°區域賦值為2,將坡度30°以上區域賦值為3。該因子評價結果如圖3所示。
1.2.4 水系因子
在添加完屬性值的用地類型矢量文件中,選擇類型為現狀水系的要素,導出。利用分析工具-鄰域分析-多環緩沖區工具,由水系向外生成緩沖區,50m范圍內賦值為3,50~150m區域范圍內賦值為2,150m區域范圍外賦值為1。該因子評價結果如圖4所示。
1.3 因子計算
采用加權平均法綜合各因子的影響計算公園的生態敏感度。綜合文獻[4]及專家意見確定各因子權重值。評價模型如表1所示。
2 結果
2.1 結果分析
利用空間分析-柵格計算器工具,依據評價模型,對各因子進行加權疊加,采用自然分類法分為3類,1~1.8值域范圍為低敏感度區域,1.8~2.4值域范圍為中敏感度區域,2.4~3值域范圍為高敏感度區域,得到公園生態敏感度分布圖,如圖5所示。
2.2 分區保障措施
在公園的規劃設計中,應根據生態敏感度等級采取不同的利用模式。高敏感區域自然條件好,生態敏感度高,此區域應以保護、修復良好的生境為主,同時,引入少量休閑活動。中敏感區域自然條件較好,有一定的自然景觀、資源優勢,此區域可依托本底條件,適當開發。低敏感度區域自然條件一般,多處于公園邊界區域,適宜進行開發建設,也是城市與公園的緩沖區域。
3 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使用的加權平均評價模型,需要評價的各因子范圍、柵格單元大小一致。為統一各因子評價范圍可采用空間分析-提取分析-按掩膜提取工具,將項目紅線文件作為掩膜,提取項目紅線范圍內的各因子柵格數據。各因子的柵格單元大小應保持一致,若不一致,可利用數據管理工具-柵格-柵格處理-重采樣工具統一各因子的柵格單元大小。
4 小結
本文提出了適合廬州公園的生態敏感度評價模型,并指出了其技術實現的方法。在自然性較強的公園進行規劃設計前,為保持其自然的生態環境,避免生態敏感度高的區域破壞后難以修復,可根據實地選擇適當的因子,構建合適的生態敏感度評價模型,綜合各因子進行評價,針對不同等級的生態敏感度區域提出對應的規劃策略,以輔助規劃設計。
參考文獻
[1]郭羽,俞皓.生態敏感度評價指標體系在規劃中的應用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6,41(9):23-27.
[2]寧云飛.基于RS—GIS的九峰城市森林保護區景觀生態規劃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6.
[3]梅堂軍.基于GIS技術的生態敏感度分區研究——以恩施州清江流域為例[J].中外建筑,2014(1):69-72.
[4]李敬,王原,衛超.黃山云谷景區生態敏感度分析[J].林業科技開發,2006(6):97-99.
作者簡介:白婷婷(1987-),女,山西太谷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信息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