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利用1951—2010年天??h逐月雷暴日數資料對雷暴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天??h年雷暴日數整體呈下降趨勢,氣候傾向率-4.795d/10a;雷暴日數月變化呈單峰型特征,主要出現在5—9月,占94.0%,以7月最多,占全年24.6%;夏季為雷暴活動高峰季,然后是秋季,冬季和春季雷暴天氣出現頻率較低。雷暴特征對防雷減災意義主要表現在指導防雷設計審核與竣工驗收、雷電災害調查和鑒定、雷暴日參數局限性降低了防雷保護效果3方面。
關鍵詞:雷暴特征;防雷減災;意義;天??h
中圖分類號:P4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212
1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選取天??h1951—2010年雷暴日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雷暴日不同時段變化特征。本文采用線性趨勢、氣候傾向率和滑動平均法對天祝縣雷暴日數進行氣候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雷暴日數年際變化
天祝縣近60a平均雷暴日數為41.4d,其中1959年、1967年和1973年雷暴活動異常偏多,以1959年雷暴日數最多,高達75d;2005年雷暴活動異常偏少,僅15d,兩者相差60d說明天祝縣雷暴日數年際變化較大。從5a滑動平均曲線圖中可以看出,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后期,天??h年雷暴日數基本都在平均值以上,且數值較高,為雷暴多發期;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雷暴日數基本都在平均值以下,數值較低,說明該階段內雷暴活動較少。近60a天??h年雷暴日數呈顯著減少趨勢,線性傾向率-4.795d/10a(圖1)。
2.2 雷暴日數月變化
天??h1951—2010年各月平均雷暴日數具有明顯變化特征,并呈單峰型變化,1—7月各月平均雷暴日數逐月增加,8—10月迅速減少,11—12月減少趨勢較緩慢。雷暴日數峰值在7月,達10.2d,然后是8月,為9.7d,年內雷暴日數主要集中夏季6—8月,占年雷暴日數70%,然后是秋季,占年雷暴日數22.9%,春季和冬季出現概率較低,僅7.1%。
3 雷暴特征對防雷減災意義
3.1 對防雷設計審核與竣工驗收指導意義
防雷工程圖紙設計審核中對于新建項目后續中電子電氣設備安裝等并未有強制性規定。現階段,只是單純驗收建筑物防直擊雷裝置,即使已經建立綜合防雷設計和防護理念,但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和貫徹執行。所以,在對防雷工程項目審核及竣工驗收時,要新增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技術審查和驗收項目等內容。從源頭上監管,使用科學有效方法做好弱電設備綜合防雷,禁止未通過防雷驗收電子電氣設備投入市場,降低雷電災害事故。
3.2 對雷電災害調查與鑒定的指導意義
各級氣象部門應高度關注雷電災害調查研究工作,盡快建立科學雷電災害調查、鑒定流程和技術手段。從雷電監測網中獲取數據信息結合現場調查人員測量和現場深入分析,找出同雷電災害相關規律性物理和數學模型,做好每起雷電災害事故收集、分析、取證、記錄、報告等,找出主觀/客觀原因,以技術報告或調查結論形式呈現,針對今后同種類型雷電災害事故建立長效防護機制和經驗標準,將有效雷電災害事故分析和特征總結形成成果報告。
3.3 雷暴日參數局限性降低了防雷保護效果
雷暴日參數主要是根據人工觀測的單個氣象站在200m范圍內人耳能夠聽到的雷聲記錄的,且一天中多個時段出現的多次雷擊按照一個雷暴日統計。雷電監測網則是記錄下整個區域時空范圍內云閃、地閃和回擊觀測。由閃電定位系統組成的觀測網絡可準確反映區域內雷電活動時空分布規律。結合雷擊次數和雷擊出現時間,將地閃密度和年雷擊次數計算出來,使用科學有效方法找出相關規律,建立經驗公式,并作為專項科研成果引入防雷設計規范中。
4 結論
近60a天祝縣年雷暴日數整體呈下降趨勢,氣候傾向率-4.795d/10a。1987年前雷暴活動較頻繁;1987年后雷暴活動較少。雷暴日數月變化呈單峰型特征,集中在5—9月,占94.0%,以7月最多;夏季為雷暴活動高峰季,然后是秋季,冬季和春出現頻率較低。加強雷暴特征分析,對于合理指導防雷設計審核與竣工驗收、雷電災害調查和鑒定及雷暴日參數局限性降低防雷保護效果等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候棟,孫曉光,卓永,等.昌都地區雷暴日數的時空變化特征及防御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5).
作者簡介:汪宗成(1968-),男,甘肅省天??h人,本科學歷,工程師,從事農業氣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