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華
摘 要:我國的交通運輸行業(yè)日益發(fā)達,這也意味著交通很容易受到各種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影響交通安全,使人民的財產安全蒙受巨大的損失。本文主要探討了災害性天氣對交通的影響,并提出提高交通氣象服務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災害天氣;影響;交通氣象服務
中圖分類號:P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225
近些年來,中國的交通事業(yè)日益發(fā)達,汽車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滿足了人們的出行需求,也正是基于此,各種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率逐漸增大。這就需要通過準確的交通氣象服務減少因惡劣天氣造成的交通事故,減少人們的生命與財產損失。由此可見,加強災害性天氣影響下交通氣象服務的重要性。
1 災害性天氣對交通的影響
1.1 沙塵天氣和大風天氣
在災害性天氣中,沙塵、大風天氣雖然發(fā)生頻率較低,但是一旦發(fā)生,就很容易影響到正常行車,因為沙塵天氣會降低能見度,使人無法正常開車,這樣必然會分散注意力,影響行車的安全。大風天氣則容易因風力過大使車輛無法正常行駛,阻力和負載大,這樣必然會影響行車的安全。由于大風天氣造成的各種交通事故、指示牌被吹翻等現象屢見不鮮。
1.2 高溫天氣和低溫天氣
高溫天氣和低溫天氣也會影響到交通安全。具體來講,高溫天氣不僅可能會引發(fā)輪胎爆胎,還會導致發(fā)動機過熱,從而變得更加危險,駕駛員也可能會因高溫天氣而中暑,這些都可能會影響交通安全,出現事故;路基的路面也會因氣溫過高為出現變形和坍塌等問題,這也會影響到交通安全;低溫天氣會導致路面結冰,開車時容易打滑;尤其是溫度過低的情況下還會增大發(fā)動機的啟動難度。
1.3 冰雹天氣和降雨天氣
冰雹天氣和降雨天氣的共性在于降低路面摩擦力,使得路面變得很滑,這樣就很容易引發(fā)汽車打滑,出現碰撞和追尾等事故。降雨天氣還會使路面造成積水,濺起的水花會降低能見度。如果雨量過大,就可能會爆發(fā)洪水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交通事故。
1.4 冰雪天氣
冰雪天氣也是常見的災害性天氣之一。一旦出現冰雪天氣,會降低公路附著系數,這一系數會因行車速度的不斷提高而降低,導致車無法及時制動,一旦出現問題,后果不堪設想。駕駛員在冰雪天氣的情況之下,視野會十分模糊,還會造成路面積雪,輪胎也會十分打滑,這些都可能會引發(fā)事故。冰雪天氣結束之后,升騰起的陽光還會影響駕駛員的視力,因為積雪會增加光的反射,這樣就會出現眩光。眩光的結果就是降低行車的安全,使駕駛員在開車的時候會出現意外的可能性。由于冰雪天氣還會造成路面積雪,這樣就會對高速公路的正常行車造成不利的影響,出現交通堵塞等問題。
2 災害性天氣影響下的交通氣象服務提升措施
2.1 開展精細化監(jiān)測
為了提高交通氣象服務質量,降低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就必須要開展交通氣象的精細化監(jiān)測業(yè)務。可根據當地的氣候分區(qū)劃分監(jiān)測站,并進行布置與設置,還要與交通部門溝通、合作,從而提高氣象服務質量。通過監(jiān)測站準確對各種特殊氣候進行監(jiān)測,并準確進行預報,通知廣大群眾和相關部門進行預防。
2.2 營造公路氣象服務模式
要完善公路氣象服務模式,根據實際情況和季節(jié)的模式對災害性天氣進行智能歸類,并進行準確預報。在分析災害性天氣的時候,還需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進行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提醒服務,在關鍵時期提高服務水平。
2.3 加強各部門的聯(lián)動
各部門之間的聯(lián)動工作要進一步加強,比如,加強與道路經營單位和交通部門的合作,運用道路監(jiān)控設備對路況信息進行監(jiān)測。還要通過聯(lián)合會商的方式提高各部門之間的合作與溝通。為了更好地開展災害性天氣的服務預報水平,各部門要通過準確的討論開展決策,準確制定方案,使服務更到位。
2.4 建立災害性天氣影響下高速公路安全保障體系
建立災害性天氣影響下高速公路安全保障體系,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樣才能豐富經驗,使其能夠提高服務水平。在這樣安全保障體系之中,包括排除天氣故障系統(tǒng)、智能化氣象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車輛安全行駛提示系統(tǒng)、公路交通管理系統(tǒng),這些系統(tǒng)能夠起到分門別類的服務效果,使災害性天氣的預報和相關保障工作得到進一步完善。
為了提高災害性天氣影響下的交通氣象服務質量,這就需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災害天氣的防范意識,在出行時要參考天氣預報,提高出行安全。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交通氣象服務質量正在不斷提升,能夠為人們提供非常專業(yè)的氣象服務。
參考文獻
[1]張敬超.災害性天氣影響下的交通氣象服務探討[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13(18):54,56.
[2]翟雅靜,李興華.災害性天氣影響下的交通氣象服務進展研究[J].災害學,2015,30(2):144-14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