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玉文
【摘 要】二股弦是山西中路梆子伴奏樂器之一,屬文物級的樂器。二股弦有著非常輝煌的前身。宋立功先生在研究梆子系統的鼻祖劇種同州梆子時,曾這樣表述:“同州梆子使用二股弦(硬弦)作為主奏樂器,是清乾隆年間的事情,……”①魏長生是同州梆子早期的代表人物,“魏長生二次進京以一劇《滾樓》‘名動京師,便是攜帶了當時已普遍使用的二股弦,時人稱二股弦伴奏的唱腔‘琴腔,……秦腔和蒲劇從同州梆子中分離之后,二股弦也一直是其主奏樂器。非但如此,二股弦還成為梆子系統各劇種很長一個時期內的樂器主角。緣于此,二股弦不僅成為同州梆子的象征,而且還是一個劇種是否是同州梆子支流的最好見證。”②這些研究成果表明,二股弦曾經在戲曲樂器中承擔著主要伴奏任務,有著光榮的歷史,是梆子系統各劇種發展變化的主要見證者,是歷經滄桑的樂器老者,是掩蔽著璀璨之身而默然存世的珍稀物件,是具有文物價值的當世服役者。
【關鍵詞】疊;墊;輔;變;延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4-0039-02
大約在清嘉道之后,同州梆子開始異化,逐步轉化為梆子系統的各個劇種。“劇種轉變期起始的標志是劇種的本土化,轉變期結束的標志是二股弦(硬弦)的退役或居于從屬位置。”③至此,二股弦進入“陣痛”期。或隨著板胡的運用,致使兩者在高音區“打架”,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二股弦被迫黯然退場;或隨著次中音板胡的運用,二股弦寬大為懷,不計較個體得失,屈居二線,扶襯他人;晉劇就屬于這一種。只有極少數劇種至今還保留并使用著二股弦,當然,其形制及演奏方法已有很大改變。
正因為晉劇選用了次中音板胡作為自己的主奏樂器,避免了兩者在音區上的糾纏與格斗,才使得二股弦以較為原始的面貌存活了下來。原本的高音樂器,本應領銜,卻定位從屬,而本屬陪襯出身的次中音樂器,現在卻越位而上,領命就職。前者須虔誠奉上,仰人鼻息,傍人籬壁;后者則誠惶誠恐,卻似謙謙君子,品性良善。前者于恭讓之中盡顯仁義,后者于勤奮之中稟賦操持。前者以后者為尊,幫忙不添亂,繞而不擾;后者敬前者之敬,留出機會,助其發揮。
正是這樣的關系,使晉劇板胡與二股弦和諧相處,相安無事,也正是這樣的格局,成就了二股弦獨特的旋法——繞而不擾。用音樂語言來說的話,二股弦采用的是在主旋律框架下的支聲復調旋法,它與主旋律始終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時隱時現的狀態。
二股弦的縈繞與調諧作用,使得主旋律豐盈多彩,醋味十足。二股弦的繞法,即是其旋法,涵蓋疊、墊、鋪、變、延等。
一、疊
疊,指二股弦與胡呼的旋律形成八度疊置關系的旋法。疊字旋法是二股弦最基本的旋法,它使演奏音響立體化,使音樂具有了“靈”味,增加了音樂的感染力。
(一)節奏不變的疊。
例1中第一小節第一拍和第二小節都是疊字旋律法,節奏未變。
(二)節奏變化的疊:
例2a中,第一小節第一拍和第二小節節奏都發生了變化。例2b中,第一小節第一拍節奏沒變,第二小節則圍繞著長音,在節奏上進行了改變。(注:樂匯、樂節、樂句最后一個音用休止式,譜面記休止符,如例2a。也可用換氣記號,如例2b。)
二、墊
墊,指在疊置的兩個音之間插入一個或幾個不同的音的一種旋法,稱墊字,簡稱墊。這種旋法的作用是:第一,使胡呼的音高延伸;第二,產生猶如對比復調的效果;第三,美化旋律;第四,將晉劇的核心音列④繞進去。
墊,是二股弦最典型的旋法,也是老藝人常說的 “搶眼子”旋法。
例3第二小節第一拍和第四拍都是墊字旋法,宛如圍繞胡呼旋律所做的音高上的延伸,以此達到了美化旋律的目的。
例3第一小節第四拍可以理解成環繞式墊字旋法,也可看作是7與6兩個音之間插入兩個音,這里把它歸到墊字旋法里。
例5第二小節第二拍,有如對比復調,有自然,又協調,加強了旋律的優美感。
例6第一小節第二拍在3與6之間插入了兩個不同的音,效果很好,就像和聲D7到T的進行。
三、輔
輔,用級進的方式(包含三度)在兩個同音之間上下加音,稱輔助旋法,簡稱輔。
輔字旋法增強了旋律的流動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例7第三小節是輔字旋法。另一箭頭所指是五度關系,完全協和的五度音程,隨后進行到極完全協和音程八度,與和弦外音得到了解決一樣,符合音樂理論范疇,符合音樂規律,也很動聽。
例8第二小節第三拍輔字旋法.箭頭所指是六度音程,然后進行到八度音程,自然流暢。
例9第一小節、第二小節都是輔字旋法,但不好聽,聲音粗支濫噪,我們來看第一小節的第一箭頭所示與5是大九度音程,第二箭頭所指與4是大九度音程,兩個大九度音程連續使用,難聽,也即兩個不協和音程不能連續使用,應先把第一個不協和音程解決,第二個不協和音程才能出現,因此,要避免連續用不協和音程。第二小節箭頭所指 與3是大七度音程,要謹慎用之,非要用,即一定解決到八度音程。以上情況有幾種解決辦法,如:
四、變
變,是將胡呼的旋律進行改變的一種旋法,稱變奏旋法,簡稱變。變字旋法猶如簡短的對比復調,拓展了旋律的范圍,使胡呼旋律變的豐富多彩。
變分為兩種:節奏不變、節奏也變。
例11a和例11 b,是節奏不變的變奏;例11c是變節奏的變奏,即既變音,又變節奏的變奏;例11d也是變節奏的,需要注意的是,兩個后半拍的‘5須對位在一起;例11e是變節奏的,這是效果最好的一種旋法。
例12第二小節第二拍是變節奏的變奏,第一個音程是高音與中音3,十一度,進行到第二個音程,高音與中音3,十度,協和音程;第三個音程,六度,高音與中音5;最后一個音程,八度,悅耳,效果好。
例13第一小節、第五小節都是變字旋法,第三小節是疊置旋法,為的是旋法有變化,不單調。
五、延
延,將前一個音延長到后一個音的位置,稱延留音旋法,簡稱延。延字旋法,是二股弦常見的一種手法,和輔字旋法有點相似。延長到后一個音的位置與胡呼的音形成碰撞,隨后解決。
例14a第一小節第二拍,例14b第二小節、第四小節都是延字旋法。
例15第三小節是用符點延過來的,這種延字旋法沒有例14多。
從以上所有例證可以看出,二股弦奏的音符多于胡呼,上密下疏,上多下少,而且每個音符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胡呼的主旋律進行的,是繞的具體體現。這種旋法完全符合音樂配器的規律,符合人們審美的要求。
二股弦的旋法,因旋律的不同、流派的不同、技術技巧的不同、地域的不同、音的生態環境的不同,加上人的修養、理念的不同,使其呈現多種樣態,色彩紛呈。
繞,是為了突出主奏樂器,突出主旋律。它體現的是一種應對旋律的處理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技巧。不擾,則體現的是一種品格與精神,其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
繞而不擾,是二股弦的立命之本;繞而不擾,繞出了二股弦的別樣韻味。晉劇不能沒有二股弦,晉劇需要這樣的韻味。
注釋:
①②宋立功.中國戲曲史上應勘正的一段歷史[J].戲曲藝術,2010,(3):52.
③宋立功.中國戲曲史上應勘正的一段歷史[J].戲曲藝術,2010,(3):54.
④宋立功.晉劇唱腔旋律研究[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3,3.
參考文獻:
[1]王偉.海絲尋夢:閩南戲曲的光影之憶[J].民族藝術研究,201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