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欣鑫
【摘 要】縱觀劉文金先生整個創作歷程,不僅數量多,且質量極高。本文將以劉文金早期、中期、近期的四首二胡作品為例,分析作品的創作風格與特征是什么?總結出三個創作時期的發展軌跡。通過對本文的敘述與研究,可以使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讀懂作品,從中得到無盡的啟示,并且對今后演奏作品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創作風格;特征;三個時期
中圖分類號:J63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4-0049-01
一、創作背景
按照劉文金的創作時間分成了初期、中期、近期三個時期:創作早期六十年代作品有《豫北敘事曲》,講述的是新舊社會生活相比發生巨大的變化,豫北人民對往事的回憶,以及對未來新生活的熱愛。作品一經問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對二胡創作的發展具有開創性意義。創作中期八十年代作品有《長城隨想曲》,當時劉文金隨中國藝術團訪問美國,在紐約的聯合國大廈休息廳里,掛著一幅萬里長城的彩色壁毯,民族自豪感和創作思想結合在一起,創作了這首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作品。創作近期的作品有二胡套曲《如來夢》,根據詩人愚溪先生的文學作品《袍修羅蘭》中的主要人物和分別代表的“天然屬性”創作而成。這部套曲由八首風格多樣的題材組合而成,從“地、水、火、風、空、見、識、如來藏”進行描寫,從題材上來看已經稱得上是劃時代的作品。
二、創作風格與特征
(一)早期作品《豫北敘事曲》
《豫北敘事曲》描述的是沉郁頓挫的河南地方風格。作品以河南地方的小戲“樂腔”的曲牌為素材,“樂腔”是河南民間的戲曲曲種,由地方的民歌小調發展而成,曲調歡樂而輕快,取名“樂腔”。這些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正是源于作曲家少年時期的成長環境。樂曲運用的是復三部曲式,引子和四個樂段組成,采用敘事的手法。第一段是憂傷的、凄美的仿佛一位中年女子在回憶往事,體現河南人民舊社會的生活寫實,第二段融合句句雙的手法,每一句都重復兩次,變為帶有歡樂活躍的快板,體現出新社會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的喜悅之情,第三段進入華彩樂段,慢起漸快再漸弱,銜接到下一段,第四段是主題的變化再現,流動的旋律線條,作曲家將中國音樂的裝飾音與西方變奏技法融合到這首樂曲中,使得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
(二)中期作品《長城隨想曲》
樂曲中抒發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吸收了我國的戲曲、曲藝等音樂的特點。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既獨立又緊密聯系。第一樂章深沉、徐緩的行板,仿佛一位年長者,漫步長城時思緒萬千。在樂隊的全奏后烘托出長城的雄偉,模仿古琴的“綽”、“注”。第二樂章,二胡獨奏與樂隊形成排比句式,一應一答,借鑒西洋作曲手法動機式的發展,融合傳統京劇的旋律特征,半音階的模進和左手的抹、滑,奏出急促的旋律,更加生動地描繪出當時戰火連綿的場面。第三樂章,音樂肅穆內斂,表達的是“青山處處埋忠魂,長城內外皆英魂”的思緒。開頭運用了由強漸弱的泛音,猶如古鐘撞擊的音響。這一段的散板,作曲家將西方的炫技法融匯進我國的戲曲音樂中,尾聲部分模仿了琵琶的掃弦,推動音樂發展。第四樂章,樂隊的編配原型來自于京韻大鼓,樂曲變化為類似“垛板”的音調,賦予了音樂的律動感,變化再現第一樂章旋律主題,音調更加舒展充滿展望,三連音的形式將旋律拉長,以顫音結束,呈現出堅忍不拔、氣勢磅礴,相比較20年前的作品描寫自然景觀的形式、技法都更加純熟。
(三)近期作品《如來夢》
《如來夢》是現今為止唯一一部以佛教文化為題材的二胡作品,其中內容深受佛教哲學思想的影響,描繪東方文化的真、善、美,用二胡來模仿自然界的聲音,賦予了二胡新的生命力。《如來夢》套曲中包含了不同地域的音樂語音,其中不僅運用中國的傳統調式調性之外,樂曲中還加入了西方的調式音階,以及十二音調式。《如來夢之三》《火—彩衣姑娘》中加入了印度風格,上述所說用二胡來模仿自然界的聲音,為了突顯火苗由小到大的過程,作曲家采用持續的顫音以及由弱漸強的標記。由于在演奏下行音階時,既要準確地把握音準,同時還需演繹出自然屬性火焰的靈動。由于題材的新穎,在演奏的過程,不僅僅要關注的是左右手嫻熟的技術,更加要注重的是演奏者主觀能動性的心理感知活動。
三、結論
劉文金先生所創作的大量優秀作品使我們敬佩,早期的作品反映出解放初期的社會狀況縮影以及人民對美好未來生活的向往。中期的作品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階段,用音樂的形式表現歷史景觀,反映出祖國的大好河山以及民族管弦樂的創作逐漸通向成熟。近期的作品則體現的是人文主義的抒發。綜上所述,文章通過對劉文金三個時代作品的分析,對今后的演奏起到一定的指導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席強.人民音樂家—劉文金[N].中國文化報,2013-08-06,(2).
[2]喬建中.劉文金二胡音樂四論[J].人民音樂,2013(8):6-10.
[3]段言.從劉文金作品看二胡創作的時代性[J].藝術教育,2013,(8):1-2.
[4]周娟.劉文金二胡作品創作思想分析[J].音樂時空,2014(5):116.
[5]王琿.《如來夢》之美學探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