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美娟
【摘 要】由于很多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他者化”和文化奇觀的存在,近年來有不少學者倡導拍攝少數民族“主位”紀錄片,真正展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形象。而《岡仁波齊》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它用“主位”的創作視點,自然平等地展示了藏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人類學價值。
【關鍵詞】《岡仁波齊》;民族志電影;文化形象表達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4-0114-01
電影《岡仁波齊》一改之前的少數民族電影的創作方法,用一種近乎純記錄的方法,講述了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帶領著叔叔和鄰居等11人,帶著虔誠的信仰,歷時一年走過長達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前往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的故事。
一、當代民族志電影中少數民族文化形象的特點
朱靖江先生在他的一篇名為《當代中國少數民族“主位”電影創作研究》論文中提出,在中國的電影語境中,“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僅僅是“題材”二字的聯系。這是因為在創作的時候,導演依然是站在漢文化的視角上去審視少數民文化,影片所折射的思想意識主要是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這種創作思維在實際上剝奪了少數民族自身的話語權。
當前少數民族電影或者記錄片的創作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主要是圍繞三個方面來表現,首先是記錄少數民族生存現狀;其次是表現少數民族生活的變遷;最后是單純記錄少數民族獨特的風情民俗和一些古老的藝術技巧等,這一類型的紀錄片切入點會更顯邊緣化。有人認為,《岡仁波齊》這部電影只是導演在消費藏族文化,消費信仰。導演張揚也談到,為了增加影片的戲劇沖突和張力,朝圣路上的嬰兒出生、突如其來的車禍等情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但是導演在表現這些情節的時候,始終是帶著一種疏離感冷靜客觀展示,是克制而不是刻意的,其最終目的是展示以尼瑪扎堆等人為代表的藏民虔誠的信仰和精神世界,這與以文化奇觀為噱頭的民族志電影有所不同。
二、電影《岡仁波齊》的拍攝視點分析
在電影《岡仁波齊》中,導演并不是把西藏作為一種迥異于都市的文化類型來看,而是把它視為一個人必須接受的具體生存條件。在都市文化中,觀眾對“西藏”“朝圣”“岡仁波齊”是帶著獵奇和想象的,但是在影片中,當背負著無數都市文青心向往之的“朝圣”突然被揭開了所謂“神秘”和“神圣”的面紗而落到實處的時候,導演只是一個非常“主位”的視點,展示了藏民沉悶、乏味、艱澀而又樂觀、熱情的生活,他沒有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和對另一種文化的浪漫主義想象。但是,當觀眾開始觀看的時候,會為這種真實的生活本身和精神世界所打動。觀眾是站在一個藏民的視角來看,所以朝圣和信仰不過是最自然的生活,這里的西藏沒有任何浪漫主義氣息,它是嚴酷的現實,無可自我懷疑亦無可自我感動的現實。張揚對西藏的關注一方面是由于其在這里生活了很久,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另一方面,是張揚對他所生活的地方、對居住在那里的個人和群體的人文關懷。
三、民族志電影創作的另一種可能
《岡仁波齊》除了在創作維度上的標新立異之外,在拍攝手法上也進行了很多的嘗試。這部電影的拍攝很特殊,在開拍之前,導演先是到藏區選擇了幾個符合設定的人物,跟他們一起生活了大半年,在此之前還進行了長達幾年的田野工作,深入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在開拍之后,整個電影是沒有劇本的,只是在導演的心中有一個關于朝圣路上生與死的構思,其他的都交給時間。所以導演把整個拍攝團隊壓縮到30人,然后跟著朝圣的隊伍整整拍攝了一年,這種慢下來、用心拍攝的過程,相比現在快餐似的影視制作過程來說何嘗不是種修行。這種簡單到極致的創作方法具有無比震撼的表達能力和藝術效果。所以張揚導演的這種創作理念無疑給影視創作者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思考,原來電影是可以這樣拍的。
特別是對于少數民族電影的表達來說,必須要進行大量的田野工作,了解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用他們的思維去展示他們的文化,賦予他們話語權才是這類電影最好的表達。
四、結語
電影《岡仁波齊》以一種新的創作角度和拍攝方式展示了西藏這個民族最真實的生活,這種站在被攝對象的角度,不獵奇不夸大,平等而自然地展示某一民族文化形象的電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人類學價值。《岡仁波齊》在如今的電影市場上能夠贏得不錯的票房和口碑,說明了中國觀眾的觀影水平正在不斷提升,中國電影市場也需要出現更多這樣優秀的電影。
參考文獻:
[1]朱靖江.當代中國少數民族“主位”電影創作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5(28).
[2]陶濤,林毓佳.尋找他者活著的文化—淺析民族志影像紀錄片的類型與創作[J].藝術教育,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