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杰 李小軍 周苗
【摘 要】目的:觀察按揉牽拉法結合中藥外敷治療小兒肌性斜頸的治療效果。方法:對患兒進行推拿手法結合中藥外敷治療,每次20分鐘,每周三次,10次一個療程。治療1到4個療程。結果:治療1到4個療程后,觀察組33例患兒在痊愈31例,好轉2例,無效0例。對照組32例患兒痊愈27例,好轉4例,無效1例。結論:按揉牽拉法治療小兒肌性斜頸療效確切,配合中藥外敷療效更佳。
【關鍵詞】肌性斜頸;小兒;推拿;中藥外敷
【中圖分類號】R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小兒肌性斜頸,俗稱“歪脖子”,臨床上較為常見,其主要發病機理是在產傷、痙攣、局部缺血、靜脈梗阻、遺傳等因素影響下患側胸鎖乳突肌發生痙攣、粘連,以患兒頸部腫塊,以及患側頸部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有甚者可出現患側面頰、眼裂小于健側,后期可出現頸椎、胸椎代償性側彎。斜頸發病率在0.3%-1%。目前小兒肌性斜頸的治療方法可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一般在一周歲之前進行保守治療,包括小兒推拿、針灸、藥物外敷、以及物理治療如低頻脈沖、激光治療,臨床常見的是上述幾種療法的聯合使用。保守治療無效后推薦手術治療。筆者采用按揉牽拉法結合中藥外敷治療小兒肌性斜頸65例,總結報道如下。
1 診斷標準:
1.頸部腫塊。即一般于出生后即可觸及,位于胸鎖乳突肌內呈梭形長質地較硬,無壓痛;2.頸部活動受限。患兒頭斜向健側,頭部向患側旋轉活動受限,甚者可見患側顏面小于健側;3.頸部B超,根據頸部B超結果可明確腫塊部位、大小、性質與鄰近組織的關系。
2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1月到2018年5月間就診于我院的符合肌性斜頸診斷的患兒65例,男32例,女33例,病程為1到5個月不等,年齡1個月到1周歲以內。將67例患兒經隨機數字表法分配到兩個組,治療組33例,對照組32例。
3 治療
治療組:治療方法:1,患兒仰臥位,醫生坐在床頭,患兒頭偏向健側,醫生以一手食指、中指、拇指在涂取滑石粉后按揉、拿捏腫塊局部約5分鐘,然后拿捏雙側肩部肌肉,點按雙側風池、肩井、頸百勞;患側面部小于健側的則用拇指按揉患側陽白、頰車穴;2,一手托住患兒后頭部,一手托住患兒下頜部,將患兒頭緩慢轉向患側肩部,逐漸加大力度,待患兒頭部旋轉到最大角度時保持該姿勢15秒后復位,重復做3到5次。上述兩個步驟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輕柔、舒緩、有力、均勻、持久,切記使用蠻力,2個步驟循環3到5次,每次治療時間總共為20分鐘左右,1周3次,10次一個療程。治療后予每天予中藥煎劑熱敷3到5分鐘,每天3次。藥物處方:當歸15g赤芍15克生地黃15克紅花15克伸筋草15克生大黃6克。
對照組:手法治療操作同治療組,未予中藥煎劑外敷。
療效評價標準3: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痊愈:腫塊消散,頸部活動正常,雙側顏面對稱;好轉:腫塊減少,頸部活動受限改善;無效:腫塊未見消散,頸部活動受限無改善。
4 結果:
5 結論
按揉牽拉手法結合中藥外敷治療小兒肌性斜頸痊愈率高于單獨手法治療,二者總有效率無明顯差別。
6 小結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筋縮”范疇,系由小兒頸部經筋受損,氣血運行受阻,瘀血停滯,筋脈失于濡養所致。小兒推拿在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方面具有易于操作、療效確切、無副作用等優點,容易被患者及家屬接受。其主要原理就是通過按揉、捏拿手法作用于腫塊局部以舒筋活血,疏通經絡,促進腫塊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松解肌肉黏連,使局部腫塊變軟進而逐步縮小、消失。頸部旋轉需要頸肩部肌群的共同參與,頸部腫塊導致頸部活動受限,頸部活動受限亦可逐漸影響頭面、肩頸部的活動,最后導致出現頸椎、胸椎的代償性側彎。按揉頸肩部穴位則能疏筋通絡,整體改善頸肩部氣血運行,放松頸肩部肌群,間接促進腫塊的消散、改善頸部旋轉受限。治療過程中輔以持續牽拉手法加強頸部向患側旋轉功能鍛煉,從而恢復肌肉伸縮功能,使患兒頸部腫塊消散,頸部旋轉功能逐漸恢復正常4,持續牽拉手法是運動康復理念在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中的辯證應用,臨床上常見于中風病以及術后的肢體康復治療。小兒形體稚嫩,斜頸病灶局限,因此我們選用中藥煎劑外敷治療。外敷中藥主要以活血化瘀,柔筋散結藥物為主。手法跟中藥外敷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局部肌肉恢復正常的形態、功能。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總結以下幾點體會:一,小兒肌性斜頸能夠早發現,盡快進行按摩手法結合中藥外敷治療,絕大多數可痊愈。有研究顯示2周歲以前的斜頸患兒予以推拿治療療效明顯優于2周歲以后再加以治療的患兒5。此次,筆者在治療中也發現年齡小于3個月開始治療的患兒療效亦優于年長者。因此建議:1.孕婦應注意孕期檢查,避免臍帶繞頸,糾正不良胎位。2.嬰兒出生后父母以及醫務人員注意查看患者頸部有無異常腫塊,多觀察嬰兒頸部活動是否雙側對稱。3.嬰兒不宜過早豎抱,特別是早產兒,防止發生姿勢性斜頸。
二,在治療操作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觀察小兒頸部肌性腫塊,其次是觀察患側頸部活動有無受限。如果患兒頸部活動尚可,頸部腫塊較為突出,治療手法重點就在于按揉腫塊局部;如果患兒頸部腫塊較小,頸部活動受限明顯,則重點加強頸部向患側的旋轉功能鍛煉;如果患兒頸部腫塊突出,頸部活動受限也比較明顯,則在治療過程中須要將按揉腫塊局部和頸部旋轉功能鍛煉二者并重。最后就是在中藥外敷的時候應該及時觀察患兒局部皮膚,每次熱敷以皮膚微微潮紅為度,盡量避免皮膚損傷。
治療過程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1.小兒皮膚嬌嫩,為防止擦傷皮膚,治療的時候必須輔以潤滑介質,同時亦需在治療后及時觀察治療部位皮膚顏色、形態變化,避免長時間刺激一個部位而出現皮膚損傷;2.在治療前半小時家長停止哺乳,否則治療過程中患兒容易吐奶,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3.家長在家里應注意調整患兒頭頸部姿勢,讓患兒頭部多向患側活動,可在患側喂奶以及逗弄患兒。如果家長能學會上述2個治療步驟,自己在家亦能參與治療則效果更佳,療程更短。
參考文獻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兒科學[M].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1.
劉靜利,甘元昕,官鳳婷等.推拿治療小兒肌性斜頸臨床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6,12(2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18.
孫安達.王莉莉.余潤明,推拿治療小兒斜頸的中醫研究.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02,4(11):242.
胡心京.按摩治療不同時期小兒斜頸療效觀察.亞太傳統醫藥,2014,13(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