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中國人口眾多,而農民占有大多數,在當代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返鄉農民工越來越多,而實現農名工就業問題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針對農民工技術掌握程度不同,需對其進行就業培訓,針對農民工培訓需求,本文對現實培訓問題及應對措施做出分析。
關鍵詞:返鄉農民工;就業培訓;問題;對策;分析
中國是人口大國,在中國的人口構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農民,農民問題是最基本的問題。在當代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返鄉農民越來越多,對農民收入的保障是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而對返鄉農民展開技能培訓,使其掌握一些技能,具備更高素質是實現返鄉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
一、返鄉農民就業培訓問題
(一)農民培訓意愿不高
如果想展開培訓,農民自愿接受培訓是基礎,但就從我國現實情況出發,大部分農民對技術培訓并沒有興致,沒有主動接受培訓意愿。其可能受以下幾方面影響:第一,參加培訓所占用的時間過多,耽誤正常的工作時間,農民短期沒有收益,從長遠角度考慮,部分人員放棄培訓。第二,培訓費用過高,農民收入普遍不高,培訓所需費用與農民一年的總的收入相差無幾,如交培訓費,對普通農民家庭來說負擔很重,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二)農民知識水平受限
依據我國歷史來看,返鄉農民工的知識水平普遍不高,部分農民跟不上培訓節奏,時間一長喪失對培訓的興趣,不僅浪費投入的金錢,對于失去的時間也是一種浪費,最終失去培訓的成效。
(三)機構參與積極性不大
社會上提供培訓機構主要是企業及學校,其對于培訓的參與性并不積極,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對于學校形式的培訓機構來說其主要生源是初、高中畢業學生,這些人員可使機構收入保持穩定性,而返鄉的農民工對于學校來說流動性較強,對于培訓內容及培訓時間方面要求較為特殊,對于這些要求學校不能滿足。第二,企業的根本目的是利潤,但給農民工培訓投入的成本較高,最終收益顯然無法填補完超出的成本空缺[1]。
(四)管理體制的不健全
返鄉民工的培訓涉及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教育、農業及扶貧辦等多部門。但是對于培訓管理的機制不完善,部門與部門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造成分工不明確,導致沒有適當手段對培訓機構進行管理,且資源無法整合,制約著提升培訓的成效。
(五)政策保障體系有待加強
返鄉農民工培訓,國家雖制定相關政策,但配套措施還不夠完善,導致實際監管中部分政策沒有真正落實,阻礙返鄉農民工的就業與培訓[2]。例如:稅收補貼政策的發布與落實之間間隔較長,且申請手續極其復雜,對返鄉農民來說存在較大困難,因此迫不得已放棄申請。除此之外,相關信息落后,部分返鄉農民工文化水平低、年齡偏大不會運用網絡平臺等現代信息化傳播平臺,且家中沒有計算機,因此消息較為落后,無法第一時間得到相關培訓及就業信息,不但對其就業培訓具有一定影響,還會對返鄉農民工就業產生影響。
二、返鄉農民工就業培訓應對策略
(一)建立健全培訓機制
因返鄉農民工從事的行業不同,因此對培訓的要求存在差異。在展開培訓前需掌握其對培訓需求,相關部門和機構可對返鄉農民工展開調查,為培訓的展開做好準備工作。涉及培訓方案時,明確培訓目標,選擇培訓內容[3]。其一,在明確培訓目標時要對培訓展開分析,掌握受訓人員現有技術間的差距以及預期掌握的技能水平,重點消除差距。同時,注重其技能的傳授,幫助農民工就業或創業為目的。其二,對于培訓內容的選擇上,一般來說涉及技能培訓、素質培訓及知識培訓三個層面,而培訓的最大目標就是保障農民工的就業及創業。無論是政府還是培訓機構,在選擇培訓內容時,重點都應該放在技能和實操。
其三,選擇培訓者,培訓的教師直接影響著培訓效果及內容,因此,在培訓工作展開時可選擇內部資源及外部資源,內部資源指接受相關培訓并且掌握有一定技術的農民工,說服力更強,外部資源是指專業的培訓機構教師及學校[4]。最終由于接受培訓人員不同,對于培訓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所以,結合不同的培訓對象需求,掌握其基本情況后進行培訓內容的選擇,進行針對性培訓。
(二)科學配置培訓經費
培訓的目的是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加大經費的投入并與實際結合進行科學的經費配置,對農民工進行有層次的培訓,通過對培訓經費的合理化分配發揮其效用最大化。并且對相關制度進行詳細制定,對每一部門職責與權力進行明確規定,促使培訓按相關制度展開,保證培訓效率。
(三)提供多種形式的培訓
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對當地社會發展與經濟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政府部門需肩負培訓重任,但政府單方面的支持難以滿足農民工這個群體的需求,需社會提供多渠道培訓服務,鼓勵有條件的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其中,不僅利于完善培訓市場,更能滿足農民工對技術多樣化的需求,打下堅實的就業基礎。
(四)保障農民工的家庭
相關調查顯示,保障農民工的家庭,才能免去農民工后顧之憂,使其有較多精力和機會及時間參與到培訓當中[5]。所以,為鼓勵農民工接受培訓,需完善其老人與兒童的機制,使其得到有效的保障,實際中完善基層組織及農村社會工作服務機制,對基層提供幫扶服務。此外,村委會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做農民工參與培訓堅強后盾,只有這樣才可免去其后顧之憂,讓農民工獲得強有力支持。
(五)政府職能的強化
為使農民工參與培訓的權益得到保障,政府制定相關法律,不斷完善,同時,為確保相關就業信息使農民工第一時間獲得,除加大力度宣傳及通知外,要對農民工建立網絡信息平臺,不斷完善政府職能,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才會得以維護。
三、結語
國家想妥善解決返鄉農民工的培訓問題,確保其在今后順利就業,需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合作與支持,只有社會齊心協力,才能使返鄉農民的水平和整體素質得到提升,其就業得以保障,于社會而言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吉輝.農民工就業培訓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8(04):217.
[2]謝勇,周潤希.農民工的返鄉行為及其就業分化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7,38(02):92-101+3.
[3]賀成軍.現階段我國返鄉農民工就業培訓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8,37(16):40-41.
[4]葉立群.我國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存在問題及對策[J].科技風,2017(23):204.
[5]勒偉.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培訓問題研究[J].成人教育,2016,36(08):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