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 子

新版10元英鎊紙幣上的簡·奧斯汀肖像
現代社會最深入人心的觀念之一,是理想婚姻當以愛情為基礎。但在歷史上,婚姻的本質是生意。
在奧斯汀生活的時代,對于英國上層階級來說,如亨利八世和他六位王后的恩怨所展示的那樣,婚姻是鞏固權力和獲取金錢的工具。
對于中下層階級而言,從男方角度出發,娶妻主要為了傳宗接代;從女方的角度來看,嫁人主要為了三餐溫飽。
雙方有意向后,開始商談具體事宜,最終達成結婚協議,明文規定女方帶來多少嫁妝、男方每年給女方多少零用錢、生兒育女以后財產如何分配等等,然后攜手走進教堂。換言之,作為社會制度的婚姻和作為親密情感的愛情是相互獨立的。
中上層階級女性要找到理想的丈夫并不容易,因為和其他市場相同,婚姻市場也以等價交換為基本原則,不僅女方看重配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男方亦然。
貴族家庭沒有繼承權的兒子希望找富商的女兒,以便改善經濟狀況;富商的兒子希望找貴族的女兒,從而提高社會地位;鄉紳牧師家庭的男青年同樣傾向于找條件對等的配偶。
奧斯汀的三個兄弟都得到了很“好”的婚姻:被富有親戚收養的弟弟愛德華繼承了財產,迎娶肯特郡男爵的女兒;詹姆斯成為牧師,和一位公爵的外孫女結為連理;亨利則娶了表妹伊莉莎——一位法國貴族的遺孀。
她的姨媽卻被迫遠赴印度,和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結婚。美貌為她贏得富有的丈夫,卻沒有給她理想中的婚姻。
16歲時,奧斯汀以姨媽的經歷寫了一個故事,女主人公凱瑟琳憤怒地問道:“你們覺得對一個天資聰穎、感情豐富的女孩來說,嫁到孟加拉,和一個獨斷專行的男人結婚,失去任何決斷的權利,而那個男人可能是暴君,可能很愚蠢,或者是愚蠢的暴君,這很幸運嗎?”
1796年一月,奧斯汀剛過完二十歲生日不久,認識了鄰居埃薩克·勒夫羅伊牧師的侄兒托馬斯。他們在公共舞會上傾蓋如故,此后數次相逢情投意合,以至于簡在寫給姐姐卡桑德拉的信里提到,她認為托馬斯很快將會向她求婚。但勒夫羅伊太太發現兩人相見恨晚以后,唯恐每年只有20英鎊零用錢的簡·奧斯汀拖累侄子,立刻打發他去了倫敦。托馬斯很快移情別戀,三年后迎娶富家女,并于1852年就任愛爾蘭王座法庭首席大法官。
奧斯汀對這段戀情久久不能忘懷,直到1798年11月17日,她還向姐姐抱怨勒夫羅伊太太前來做客,卻一次也沒有提到侄子的名字,她自己則“驕傲得什么也沒問”。
或許是出于自我補償心理,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給了女主角伊麗莎白一個最圓滿的結局。
在這部為她贏得最多聲名的小說中,奧斯汀描繪了三種婚姻:
第一種以科林斯夫婦為代表,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
第二種以維克哈姆夫婦為代表,始于性吸引;
第三種以達希夫婦和賓格利夫婦為代表,在優渥經濟基礎上擁有愛情。
簡·奧斯汀借助精妙的寫作技巧和高超的敘事能力,令人信服地證明,只有第三種婚姻才能夠帶來真正的幸福。
她對這種理想婚姻的刻畫極其成功,乃至在2003年英國廣播公司一項調查中,達希先生力壓風流倜儻的詹姆斯·邦德和無所不能的超人,成為英國女性最想約會的虛構人物——兩百多年后的今天,人們對婚姻的期待仍然沒有超越其劃定的范圍。
在托馬斯之后,奧斯汀曾答應一位家產頗豐的紳士的求婚,但翌日便反悔了。就算寫下了“幾乎每段感情都混雜著感激或者虛榮的成分”,她還是無法容忍自己為了生計身陷缺少愛情的婚姻。而在姐姐卡桑德拉痛失未婚夫決定一輩子獨身之后,她做出了同樣選擇。
后來,她給了尋求婚姻建議的侄女如此忠告:“要想遇到一個達希先生,你就必須自己創造一個”。
簡·奧斯汀終身未婚,卻寫下許多經典的愛情故事。其中最負盛名的《傲慢與偏見》不僅詮釋了深刻的愛情婚姻觀,還是一幅19世紀英國鄉村風土人情畫卷。許多簡·奧斯汀在其中精心描畫的細節,隨著時光流逝已漸漸變得晦澀難懂。對于想要一窺那個時代風貌的后世讀者來說,實在有些遺憾。
簡·奧斯汀和她的作品帶給每個人這樣的啟示:婚姻并非人生的必需品,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當然美好,但如果結婚不是為了愛情,那還不如獨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