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曉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蘆墟中心幼兒園,江蘇蘇州 215000 )
生態通常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生態啟蒙教育是運用生態的平衡原理,構建和諧的教育,使每個孩子在綠色的環境中快樂成長。我園通過生態啟蒙教育的實踐探索,積極營造和諧的教育生態環境,開展適宜的活動,關注幼兒生命成長,探索開發生態課程。
幼兒園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營造自然生態的綠色園所環境,創設促進幼兒成長與發展的適宜的教育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園是一所歷史悠久的鄉鎮幼兒園,古老的校園內,高大的香樟樹郁郁蔥蔥、鳥語花香,綠色的草坪舒適漂亮……在生態啟蒙教育開展的過程中,我們充分用好幼兒園原有的自然環境,并不斷地努力改進。現在,美觀的生態長廊,好玩的拓展廣場、生態沙池、七彩營地、涂鴉長廊、種植小園、玩泥區等都可供幼兒自由游戲,充滿綠色氣息的戶外游戲區已經改建完成。
我們不斷改造幼兒園環境的目的,是在遵循幼兒學習與發展特點的情況下,更好地滿足兒童的需要。兒童是自然之子,自然不僅是構成教育的元素,更是他們獲得幸福感的源泉。不斷完善的戶外游戲區中,我們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資源,將原來的彩磚場變成生態的泥地,幼兒可以挖泥、玩泥、抓小蟲,樂在其中;七彩營地邊上種植了各種果樹,如桃樹、橘子樹、枇杷樹,幼兒可以觀察花開等待結果,興致勃勃;種植區邊上開辟了養殖區,小羊、兔子在其中快樂地生活,在幼兒的觀察、喂養、伴隨下,一起成長……
環境是隱形的教師,生態和諧的環境是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發展的前提。本著從幼兒出發,為幼兒幸福童年奠基的思想,我們不斷創設和豐富著環境。同時,各種廢舊材料的有效運用,自然物的結構材料的收集投入,都為幼兒的自主游戲和生態啟蒙教育活動提供了保障。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我們的生態啟蒙教育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指引下,注重在生活中多開展生態化活動,關注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開展生活化、游戲化的活動。春天的時候,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外出找春天,分湖公園里,附近西柵的農田里,都有幼兒的笑聲和發現的喜悅。草地上,種植小園里,幼兒自己挑馬蘭頭,采豆剝豆,在泥地上支起土灶燒蠶豆野火飯……夏天的時候,幼兒在種植區的水井打水澆灌小花,在水渠邊尋找小魚、看荷葉荷花的盛開……秋天的時候,幼兒測量著自己種植的麥子,對著盛開的菊花寫生,撿拾各種顏色的落葉……抓住自然賦予的教育契機,我們可以利用園內及周邊資源開展各種豐富的生態啟蒙教育活動。
充分利用環保節日開展豐富的生態啟蒙教育活動,如植樹節“愛綠護綠”活動:各班都開展了“愛綠護綠”活動,小班小朋友喜歡收集香樟樹掉下的黑黑圓圓的小種子,他們拾來種子進行香樟樹種子的種植實驗,從幼兒的發展需求出發,以生活化、游戲化的活動讓他們親自體驗和感受。
此外,還有世界地球日“樹枝的創意”親子活動,六一生態節的“報紙創意游戲”“波斯菊親子種植系列活動”等以專題形式組織的活動,新穎有趣,形式多樣。世界環境日、無車日、無煙日等的宣傳,也成為我園特色教育傳統。
各班每學期都會開展綠色生態活動展示,教師會設計開發適合幼兒的生態教育活動,如圍繞環保相關主題設計生態教育活動,“保護水資源”“愛鳥”“垃圾分類”等集體教學活動。還有各種生態自然實踐活動,如“向日葵”“蘿卜”等的種植活動。
我們還以種植為重點帶領幼兒在各種種植活動中探索自然,感受生命。其實,幼兒園的“園”,其本意就是種植的地方和娛樂的場所,所以種植是幼兒園應有的活動。我們引導幼兒喜歡并開展各種種植活動,滿足他們親近大自然的愿望,呵護他們關注生命的天性,讓幼兒在多樣化、各種方式的種植中對植物的生長條件和成長過程等有所了解。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能獲得多方面的經驗,增進對大自然和對植物的情感,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生態啟蒙教育尊重幼兒的發展和興趣,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課程實施體現了互動式、探究式的特征。生態啟蒙教育活動能夠讓幼兒的主動性得到發揮,成為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人,促進幼兒初步形成對地球、人類、資源的積極態度和自覺的環境保護行為[1]。
我園在一日活動中每天都保證有充足的時間讓幼兒能自由自在地在戶外自然環境中探索、游戲,讓他們自由探索大自然中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株小草、每一塊卵石,并根據幼兒的興趣生成園本課程。教師為幼兒的健康成長營造了和諧氛圍,和他們一起探索自然,在活動中不斷觀察了解幼兒,放手讓幼兒主動探索,并不斷思考,為幼兒提供支持,讓幼兒在和諧良好的師幼互動中發展和成長。生態啟蒙教育既面向全體,也注重對幼兒個體化需求的滿足。通過幼兒發展觀察記錄表、學習故事等多維度,對幼兒發展做出科學評價。
在班級種植區,幼兒會觀察照顧自己帶來的觀賞性小盆栽,管理照顧好自己種植的植物。在種植過程中,大班的幼兒還會進行各種科學實驗。例如,在水培洋蔥種植時,按時給洋蔥換水,觀察洋蔥發芽和根的生長,記錄它的成長情況。有的幼兒看到顏料水時會想到給洋蔥換彩色的水,洋蔥白白的根會變色嗎?洋蔥會不會長出不是綠色的芽和葉子?教師知道后要鼓勵他們進行嘗試,給洋蔥換彩色的水……幼兒在互動中不斷嘗試。
在戶外種植地的種植過程中,為了滿足各個年齡段以及各種發展水平的幼兒在種植活動中的需要,我們在種植長廊為他們提供了各種材料,如種植工具區提供了農民用的農具(讓幼兒了解這些農具,也能請保安叔叔、阿姨整地時用),同時也提供了大、中、小、迷你四種規格的鐵鏟、鐵鍬、鐵耙。在測量工具區,除了尺子外,我們還會提供麻繩、小棒、樹枝、麥稈等或長或短、或硬或軟的自然資源和廢舊材料,讓幼兒測量時自由、自主地選擇需要的測量工具,為他們的戶外種植探索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幼兒在戶外種植區主動觀察植物的成長并進行記錄,如拔草、測量、寫生,討論、提問、等待,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經驗的獲得,不是單純地對植物果實的物質性收獲,而是不可估量的全面發展和幸福成長過程。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課程論告訴我們,“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所謂“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會的“直接的書”,即讓兒童在與大自然、大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我們的生態啟蒙教育是讓幼兒感受生態自然,和小樹一起成長,同花兒一起開放。用生態和諧規范的園所管理,保障生態啟蒙教育的實踐探索。幼兒生態啟蒙教育希望用“自然”“愛”“美”“生命”的意義,豐富幼兒的體驗,培養幼兒的興趣,開發幼兒的潛能,激發幼兒的智慧,啟迪幼兒的心靈,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使人的自然性、社會性、藝術性得到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自然與人類、個人與社會、人的感性與理性、真善美的統一。
利用生態啟蒙教育理念,我們不斷改造藍本課程,通過課程審議、園本教研等改變教師的課程觀。教師會追隨幼兒的興趣,開發一個個園本課程項目活動。
在綠樹成蔭的生態園,幼兒每次來到這里都要走一走那條樹葉鋪成的小路,沙沙沙、沙沙沙……這是多么優美的旋律。有一天,地上一個個黃色的小球吸引住了幼兒的目光,這是什么?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顆顆的枇杷。“老師,枇杷為什么會掉下來?”“老師,這個枇杷還能吃嗎?”“老師……”幼兒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主動尋找答案……一年四季,枇杷樹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幼兒驚喜于每一次的發現,會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收獲,與教師一起探索其中的奧秘,親自尋找未知的答案……看到幼兒這么喜愛枇杷,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做不完的事,于是我們順應幼兒的興趣與需求,鼓勵他們更細致地去發現,并創造條件讓他們去深入探究。“我和枇杷有個約會”,讓幼兒在與枇杷的親密接觸中獲得多元能力發展,愿意主動關注大自然從小擁有一顆熱愛生命、熱愛生態環境的心。
一天,幼兒在生態沙池游戲,沙池的木地板上掉落的香樟樹枝引起幼兒的興趣:“老師,老師,只有樹葉會落,怎么樹枝也會掉啊?”為此,教師在班內開展了一個科學活動“樹枝也會落”。活動開展后不久,恰巧保安叔叔拿著大鋸子在鋸樹枝,幼兒饒有興趣地看著。此時,他們也早已了解了鋸掉一些不是主干的樹枝,是為了主干樹枝能夠吸收充足的養分和水分,便于其生長。鋸下來的樹枝我們也可以用,“枯樹枝也有春天”引發幼兒很多有趣的活動。
我們利用幼兒園和周邊的自然資源,帶領幼兒探索、探究把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開發和編成一個個生態園本課程:《汾湖樹》《垃圾寶貝》《我和枇杷有個約會》《我與麥子二三事》《枯樹枝也有春天》《一片葉子引發的故事》……幼兒在與自然的主動探索、親密接觸中獲得多元能力發展,愿意主動關注大自然,從小擁有一顆熱愛生命、熱愛生態環境的心。
當幼兒感到好奇,想了解世界時,他們會提出問題,探究事物,并更好地仔細觀察周圍的世界。生態啟蒙教育激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開始體驗探究過程,并發展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使幼兒得到全面發展。
[1] 齊穎.以生態啟蒙教育為載體為幼兒創設綠色教育環境[J]新課程(上),2017,(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