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璐
“針祭”在江戶時代初期由中國傳入日本,而后在日本各地廣泛傳播,于江戶時代中后期達到興盛。針信仰在日本的建立不僅僅是對中國文化的吸收,更結合了本國固有節日事八日以及民間淡島信仰,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推崇和發揚。
針祭的中國“原型”---社日
針祭的原型是中國的社日。社日,顧名思義就是以社祀活動為中心內容的節日。“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1”社神是在農耕經濟基礎上產生的觀念信仰[1],源于先民對土地的崇拜,而后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盛大節日社日,在中國歷史上傳承達數千年之久,“可謂最普遍之佳節”[2]。
社日最初只在春季舉行,仲春之月,陽氣發動,萬物萌生,自然是祭祀的好時機,于是最初人們選擇二月中吉利的甲日作為百姓祭祀社神的日子。到了秦漢時期,為了迎合官服春秋兩季更換的需要,有了春社祭和秋社祭兩個社日。“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豐熟;秋祭社以百谷豐稔,所以報功2”;漢朝之后,社日成為了一個被百姓廣泛接受的民間節日。并且有了官社和民社的不同。“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為樂也。3”;時至魏晉南北朝,社日德國莫比以往更大并且在該時期,佛、道信仰也滲入了其中,村社生活相應地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與佛教、道教有關的社會活動。唐宋時期,社日達到全盛。社日成為了婦女兒童的節日,在社日當天,勤勞的婦女得以休息,“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在唐宋的社日習俗中, 婦女應停下手中的活計,避免一切勞作, 參于社祀活動。4社日祈年民俗歷代相承,從先秦社祀的“但為田祖報求”,到宋代社日“求豐年”、“卜禾稼”,“祈粢盛”5的諸多名目,再到明清時期“社日用牲醴祈年6”的具體記述,可見社日祈年的功能貫徹于始終。而正是祈年這一功能與日本傳統“事八日”交相輝映才有了后來針祭的出現。日本的針祭
針祭于江戶時代初期在日本興起,雖起源于中國社日但卻是結合了本土原有節日和信仰成為了日本獨特的節日。
針祭與日本傳統節日事八日有關。事八日是每年的十二月八日或者是十二月八日及二月八日舉行的民間傳統活動。傳說在這一天,會出現以各地山神為首的各種來訪者。被人們廣泛認知的是一只眼或一只的腳妖魔鬼怪。為了趕走這些鬼怪許多地方的人們會在門口懸掛各種東西,其中最常見的是在竹竿上掛上竹籃和蒜串等。
各地的事八日,都會帶有自己的特點。從時間安排和內容來看,大致可分為兩類,東日本的事八日和西日本的事八日。從江湖時期開始各地事八日都會舉行針祭。“針祭”也叫“針供養7”,針祭當天人們暫停做針線活,將折彎的或是用舊生銹的針插在豆腐、魔芋或是年糕上,放入河流或大海中或是用紙包上來祭祀。有的地方不使用“針供養”這個名稱但是仍會舉行相同的祭祀活動。從日期來看,東日本是十二月和二月兩個八日,而西日本則是十二月一個八日。
針祭與淡島信仰有關。傳說婦女只要祈求淡島大神保佑婦科病就會痊愈。和歌山縣和歌山市的淡島神社是淡島大神的總社,各地還有淡島大神的分社---淡島社或淡島堂。傳說淡島大神原本是住吉神的神妃因為白帶病被流放到淡島。人們將淡島大神稱作婆利才女,而婆利二字的音正好與針的讀音相同,而后祭祀淡島大神便成了祭祀針。向淡島神社進獻折針就源于淡路信仰。
日本古來“多神信仰”
日本人能夠吸收中國的社日習俗并結合自身文化將針作為神加以祭祀是有本土思想根源的。來源正是日本這片土地上古已有之的多神信仰。
日本宗教的基礎是萬物有靈論。即“崇拜宇宙萬物有靈的原始信仰。”基于此,從古至今日本人精神文化的中心都有一種神道性質的東西。神道的核心內容是世界萬物旨由神創造萬物有靈,由此日本自古以來對神道“自然崇拜”。奈良時代編纂的《古事記》中記載著日本古代眾神與日本國土生成神話,其中有這樣一段對自然的描寫“一草一木都有各自的語言,遍地的宕石草木相互交談,夜間像燃燒著奇怪的鬼火屋,晝間象群集昆蟲的振翅聲,到處熱鬧非凡。”在日本人看來神在宇宙中無處不在山、河、宕石、樹木都是他們祭祀的對象。這種對自然和神的態度就稱為萬物有靈論或者稱為精靈信仰。
日本的原始神道一貫認可現世的價值。日本的神道信仰體現了日本人世界觀、人生觀,它是一種自發的與日本人日常生活習慣密切相關的信仰,它沒有特定的教祖也沒有經典,因為日本人所信奉的神的數量眾多因此有“八百萬眾神”之說。自佛教傳入以來神道的概念開始體系化。此外天皇家自古傳承下來的慣例都由來于神道,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中心的神道思想根深蒂固可以說神道觀念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從奈良時期到平安時期日本人信仰佛教認為佛教能夠為人們去病消災、能夠祈求風調雨順等為人們帶來現實的利益。這些佛教宗派自創立之日便重視國家的守護與個人的現世利益。所以與世俗權力的結合是很密切的。佛教對日本人的理念、美術及文學等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均產生過較大影響。凡事旨以現世為中心的氣質,養成了日本人對人的自然欲望和感情采取容忍認可態度而不是抑制或排除的生活習慣。
對現實世界賦予絕對意義的思維方式來源于日本人對自然的愛好,日本人即便是在深受自然威脅的同時也能深深感到“自然與人類并不對立,自然對人類恩惠頗深,自然與人類是統一的”。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是以神道教為內核并吸收佛教和基督教而成。以現世為中心的“多教神”思維方式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信念中讓日本人擁有了實用的宗教觀和極其寬松的信仰心。江戶前期日本的社會背景---安居樂業的穩定世態
我們知道研究任何一種文化現象必定要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探索才有意義所以針祭傳入的江戶前期的歷史我們也必須要做個探究。
江戶初期日本國內生絲生產還處于不發達階段,“白絲8”歷來是京都西陣乃至全國機織業的主要原料。由于德川幕府收拾了戰后以來動亂的局面,社會生活相對穩定,居于將軍權力金字塔上層的武士階級對奢侈品的需求猛增,穿著絲綢成為時尚。德川時代仍舊是封建的小農經濟,穿衣則先要制衣,于是作為制衣必備品的針的重要程度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紡織也就隨之興盛了起來。
基于日本古有的生殖器崇拜,所以原本就有生育節專門加以祭祀祈求子嗣,所以擯棄了中國社日中祈求子嗣的內容,選擇吸收中國社日的祈年功能和禁做針線活的傳統,融合神道教中的多神信仰順理成章地將針作為金屬神加以崇拜。所以針祭的興起也從另一個層面向我們展示了江戶初期社會日趨穩定民間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日本作為世界先進文化的優秀繼承者和實踐者,擅長在實踐中將外來文化予以格式化日本化。在此過程中吸收、選擇、融合三者缺一不可。本文以日本江戶時代初期興起的針祭為出發點,首先闡明針祭的來源以及在日本的發揚,接下來通過分析日本古來的多神信仰和江戶初期的特定歷史背景說明了針信仰產生的思想根源和歷史依據并在說明此過程中體現的日本民族在吸收外來文化時的融合性與江戶初期社會日趨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的穩定世態下人們發揮至巔峰的即物主義價值觀。
[1]唐仲蔚.《試論社神的起源、功用及其演變》[J].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2002年7月,第13卷第3期:p86-88.
[2]《宗教信仰?原始宗教》[M].民族知識叢書《傣族》十一,民族出版社1984年.
注 釋
1.引自《孝經緯》。
2.引自《周禮訂義》引自《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第三三卷社日部。
3.引自《淮南子•精神訓》。
4.《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社日部引《墨莊漫錄》“今人家閨房遇春秋社日,不作組纟川,謂之忌作”。
5.參見《歲時廣記》卷一四社日。
6.《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社日部引直隸、江南志書。
7.供養即用供品祭祀(神佛或祖先)。
8.即中國產生絲,因質地優于日本自產“黃絲”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