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琳
(作者介紹:林藝琳,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思想先導、行動領隊的重要使命,同時拓寬實施渠道成為新時代賦予其的新要求。在現階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度發展的大環境下,高校博物館根植于高校的深厚土壤,擔負起教育的重任,實施高校博物館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博物館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教育成為博物館第一職能,為思政教育進館提供新渠道。目前,將教育作為博物館的核心功能也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英國早在19世紀就開啟了學校與博物館的合作關系,創建了“學校租借服務”,把“實物課程”計入教學課程計劃。在美國,人們將博物館視為所有機構中教育下一代的最值得信任和最客觀的場所。[1]我國博物館教育者正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的思想。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和學術科研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實現“中國夢”的光榮使命。
場館條件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必要資源。高校博物館場特有的博覽形象、直觀的館藏資源,情景化的教育環境為其扮演高校課堂教育的延伸和補充角色提供了可行條件,通過展廳設計、布景,展品的陳列,講解員的解說、儀態、神情、解說重點和順序等方面引導觀眾獲得參與感和代入感,真正受到心靈的啟迪和滌蕩,領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真善美”。
主題豐富,多領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國高校博物館數量約近200多座,并在不斷增加,其中60%的部屬高校擁有自己的博物館。[2]涵蓋歷史、科學、藝術、工業等主題豐富的博物館的建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提供了多種可供參考的模式。以最典型的紅色博物館為例,它是人們學習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輩、樹立愛國愛人民的崇高理想和正確人生觀的重要場所。[3]科學博物館主要以科技展品為載體,具有自然和人類社會生活見證物的作用,學生在館內體驗式和探究式學習中樹立人文和科學精神。[4]
開放式管理和教育模式,調動觀眾積極性。目前,中國目前有4013家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85.5%,高校博物館已逐步對校內師生和社會人士憑證開放或免費開放,極大地獲得學生的關注度與參與度。主題展、文化沙龍等教育活動,為學生呈現不同于課堂理論教學模式的第二課堂,不再局限于課本中的規則性知識,輔以現代化科技手段,營造出激發學生獵奇心和創新力的教育環境,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博物館為思政教育提供實施場所。高校博物館通常帶有所在高校的文化烙印,在建筑景觀、展廳布局、建設管理等軟硬設施上都能體現大學兼容并包的優秀傳統。高校博物館帶給高校教育最顯而易見的一方面便是,它為高校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有針對性的場所。
高校博物館思政教育搭建宣傳平臺。高校博物館在高校內對大學生具有巨大的輻射作用,傳播人文和科學知識,使得大學生獲得德智體美教育[5];其次,高校博物館擁有豐厚的文物資源和文化背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提供了長久的物質基礎和穩固的突破口;最后,高校博物館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通過博物而“博悟”,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第二課堂”運用不充分,高校博物館“養在深閨無人識”。現階段,很多高校教育工作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業務、輕思想的現狀,教育內容難以“進腦進心”。博物館本身具備教育職能,是教育的第二課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然而,現階段的高校博物館大多停留在收藏、陳展、接待等一些基礎職能的開發,未能樹立起延伸輔助理論教學的自主意識。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高校博物館自身的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
專項經費欠缺,阻礙高校博物館“走出去”發展戰略步伐。高校博物館為擴大影響力,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首要一步就是對社會大眾免費開放,而相應的經費支出加劇了高校博物館的負擔。資金支持與發展需要不匹配會更加造成文物收集的渠道不暢、館內軟硬件設施無法更新或維修、陳列形式單一,以上困境又會阻礙高校博物館“走出去”的發展戰略。
“思政”精神挖掘不充分,難以引起受眾心靈“共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博物館應充分揮動立德樹人的大旗,挖掘“思政”精神中的真善美,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時,應該根據自身的陳展領域給予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的教育,從實物陳展上升到上層建筑的大跨度思考是高校博物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著需要思考的問題。
布景陳列、參觀過程融入思想政治精神。在高校博物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高校博物教育者應借助博物館的顯性條件,即布景陳列和參觀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思考如何使得觀眾在參觀過程中獲取思想政治精神中的“真善美”。學生在獲得這些參觀體驗后提升思想覺悟、樹立其審美意識、培養其創新精神,增強其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達到通過顯性因素習得精神上的升華。
多樣化服務營造“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氛圍。高校博物館在考慮提供多樣化服務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將大學生作為重要對象,定期開展人物、藝術、科技、軍事等主題多樣的講座,通過人物的先進事跡或優秀品質傳播社會正能量,通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培育大學生科學精神;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機制,積極與他館合作舉辦臨展借展等活動,滿足大學生多樣的參觀學習需求。通過開發數據庫、智能參觀、文化沙龍等形式為大學生供自主參與校內教育的機會,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打造“第二課堂”,創造“精神家園”。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部黃琛認為,學校教育和博物館教育是兩個以其獨特的完全不同的體系,博物館教育并非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而應當是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一方面,在借助高校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時,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引導學生突破課堂理論教學的桎梏,運用高校博物館所能提供的實踐平臺。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者應該借助博物館這樣的外部平臺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情境感,觸發學生的內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鳴。通過真實的情景互動,多樣的主題參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自覺和興趣點,讓大學生群體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館—思”合作,創造“精神家園”。德國哲學家卡爾?賈斯帕斯在他的《大學理念》一書中提到:真正的大學必須有學術性教學、科學與學術研究以及創造性的文化生活建構,博物館在這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可見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在于將大學教育和自身文化、教育、科研等功能有機結合。大學生獲得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并有所思考和質疑的時候,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博物館,獲得自主解答疑惑的靈感,在反復多次的參觀中,獲得對思政課堂中產生的問題的升華,這樣學生便在一個自主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為自身營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結合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現狀,思想政治教育者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的挖掘和利用,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趣味性和實踐性內容,而作為培育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校博物館應該成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環節中改革和創新,形成多方位、多渠道育人模式。
[1]馬斯汀.新博物館理論與實踐導論[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2]榮正通.試論高校博物館的文化育人與學生思想教育 [J].,博物館研究,2013(2)。:3。0-35.
[3]劉彩霞.博物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4]常成.紅色博物館思政教育功能的探索[J].學習月刊,2015(16)
[5]邵澤義,陳彪,蔣華林,等.新形勢下再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建設[J].理論觀察,2008(6):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