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潔瓊
據我國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795萬人,比2016年多出了近30萬。除此之外,從往年數據中不難看出,從2001年到2016年的15年間,畢業生人數從114萬增長至765萬,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可謂一路上升。通過對一系列數據的對比不難發現,今年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依舊不容樂觀,大學生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就業焦慮成為當代大學生中間越來越普遍的心理現象。
就業焦慮是指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由于感受到生存競爭和壓力而引發自身心理及情緒上的焦慮,集中體現為緊張、哀愁、擔憂、煩躁等一系列消極的情緒體驗,而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往往伴隨著種種生理反應,如失眠、緊張、恐懼、不安等。雖然這種負面情緒會隨著就業問題的解決而逐漸消失,但是其對個體的心理和生理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當然,在就業、擇業的過程中個體會產生一些焦慮、抑郁的情緒是正常的事情,并且輕度的焦慮對事情的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一旦焦慮過度,就可能導致一系列因過度焦慮帶來的失望和郁悶,從而產生過激行為。
說到就業焦慮產生的原因,從外在原因說,首先歸因于當今社會大形勢下的高校畢業生數量的逐年增多。逐年劇增的畢業生數量同既定的工作崗位數量無法相匹配,因此必然會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其次,大學生就業還面臨來自學校、家庭以及周圍親戚、朋友或同學的壓力,這些壓力勢必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從個人原因來說,主要原因在于當今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差,無法正確對待求職中遇到的困難和暫時失利;除此之外,大學生普遍實踐能力較差,吃苦能力欠缺,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許多大學生在求職面試中的過程中遇到初入職場工作強度大、薪資待遇低等問題上往往望而卻步。這些外在及內在原因都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壓力乃至就業焦慮的產生。
作為認知療法中的一種心理療法,合理情緒療法(簡稱RET)亦稱“理性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的,其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在該理論模式中,A是指與情感有關的激發事件,即誘發性事件,B是指該誘發事件發生后,個體對事物所持的看法和信念,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反應和結果。通常人們都認為,人的情緒反應C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在ABC理論中,人的情緒反應C并非是由A直接引起的,A只是引起情緒反應的間接原因,而個體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看法和信念B才是引起其情緒反應的更為直接的原因。換而言之,即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是由自身所持有的信念所決定的,積極、樂觀的信念會使人用適當的、積極的情緒去思考、面對并解決事情,而消極、悲觀的信念則會使人用不恰當,甚至是悲觀的情緒去面對事情。截然不同的信念導致截然不同的兩種情緒和心態。因此,如果想要改變人們的不良的情緒,就要通過對其進行引導使其認識到自身信念的不合理性,從而使其用積極、合理的信念代替消極、不合理信念,從而產生積極、樂觀的情緒及行為,體驗到愉悅的新感覺。此外,人們的不合理信念通常都有以下三個特征:即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絕對化要求指的是人們認為某種事情有其發生或者不發生的必然性,這種信念通常同“一定”、“必須”等字眼同時出現;過分化概括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例如有人在面對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會出現“我真是沒用透了”等想法;糟糕至極則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了,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例如某些人在遇到失意的情況時會產生“這真是太糟糕了”等想法。每種不合理信念都基本具備這三種特征。在緩解大學生就業焦慮問題時可以運用合理情緒療法使大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某些負面情緒的不合理性,引導、說服其用合理情緒替代不合理情緒,從而達到緩解其就業焦慮的目的。
案例一:張強是班里的主要學生干部,并且在學生會也擔任重要職位,因此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在大四的擇業過程中他要求自己必須成功,如果不成功的話就顯示不了自己的能力,甚至覺得丟人。在面試了幾次比較好的企業之后她發現自己均沒有被錄取,于是便產生了失眠、焦慮的情緒。
案例分析:在這個案例中,張強的不合理信念(太沒有面子),即情緒C明顯是由誘發性事件A(擇業失利)引起的,但是對于情緒C,更直接的的導致因素是B(即張強對A所持的信念)造成的。而張強的不合理情緒明顯符合“絕對化要求”這一特征,他因為自己在校表現優異就認為自己一定能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而孰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在本校優秀就一定意味著能夠成功嗎?這明顯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而這種不合理信念必然導致其焦慮情緒的產生。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用合理情緒療法告訴學生,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這些規律都不會以我們的個人意志所發生轉移或改變。同樣的道理,對于每個人來說,他也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能獲得成功,我們應該學著理智、客觀地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事情,當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就問心無愧,面子不是最重要的,汲取經驗最終獲得心儀的工作才是最終目的。
案例二:張梅是一名即將面臨就業的大學生。在一次面試過程中,面試官對她的衣著和外表提出了要求,認為她的外形不適合她所應聘崗位的要求,于是她便與該職位失之交臂。在此之后,雖然她開始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著裝,但是在隨后的幾次面試中她還是沒有通過。于是她便得出了“現在的招聘單位都是以貌取人,根本不值得信任”的結論。所以在每次面試的時候她都會表現出極度不自信,導致面試屢屢失敗。
案例分析:在這個案例中,張梅的不合理信念,即情緒C(現在的招聘單位都是以貌取人,根本不值得信任)這一結論的得出明顯是受誘發性事件A即第一家面試單位對其外表著裝評價的影響。因為第一家面試單位對其外表著裝的挑剔導致其認為“天下烏鴉一般黑”,從而不自覺得將這種不合理信念C內化(實際上是不合理信念B導致),從而使其屢面屢敗,從而產生焦慮情緒。針對這一情緒,我們可以利用合理情緒療法告訴他要正確客觀的看待自己,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正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職業和不擅長的職業,要學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有針對性地去選擇工作,從而提高自己的就業率。
案例三:做為一名出身農村的貧困大學生,張強一心想進入政府部門好“光宗耀祖”,報答辛苦養育自己的父母。可是在接連參加了幾次招聘考試之后,他發現自己均沒有入圍,于是便認為自己太沒有用了,凡事都糟糕透了。
案例分析:遇到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告知學生他這種“糟糕透了”的想法是非理性的(即該情緒C是事件A產生的不合理情緒B造成的),屬于不合理信念。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都有可能不是最壞的結果,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福禍”,轉機也許就在下一秒。俗話說“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總會發光”,如果換一種思路想想自己會不會是準備的不夠充分或者也許你并不適合眼前的職位,也許勝利就在不遠處。如果學生能夠接受這一建議選擇換一個合理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時,學生的不合理信念就會被合理信念所取代,從而緩解其焦慮情緒。
合理情緒療法是一種以幫助人們改變因不合理理念或認知而產生負面情緒困擾的心理療法。在高校工作人員指導學生就業的過程中,通過合理情緒療法可以緩解求助學生的就業焦慮情緒,使他們能夠用更加理性、更加寬容和平和的心態和眼光去看待就業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合理情緒療法對造成的學生就業難的外在原因改變不了,但是對個人內在原因是有一定指導與借鑒意義的。其次,做為高校工作人員,合理情緒療法僅供從業人員來處理緩解大學生就業焦慮上遇到的一般性問題,而并非為求助學生進行心理治療。如果在實際工作中發現有嚴重精神障礙或疑似精神障礙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將求助者轉至學校專門負責心理工作的心理咨詢機構或相關醫院進行咨詢治療。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杜丹,緩解大學生就業焦慮的對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
[3]李媛媛,康昕,合理情緒療法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
[4]梁曉燕,梁棟青,大學生職業期望、應對方式和就業焦慮的關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3].
[5]揭水平,大學生就業焦慮因素分析與調適方法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