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文
高等學校培養既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適應新經濟發展方式的應然趨勢。而目前我國高校兩創教育還沒有真正融入到專業教育教學體系中,較多地只關注專業技能與操作,停留在少數人的“創業活動”,而不是多數人的“創新精神、創新技能”上。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溯本追源”,從創業教育理念的產生與發展以至它的出現所引發的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探尋培養創新人才素質教育內涵的根本所在,才是實現兩者有機融合的出路。
創業教育起源于1919年美國開展的業余商業活動,1947年,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ylesMace教授率先將《新創業企業管理》課程引入到大學課堂。在隨后的20多年間,美國處于大工業時代,經濟發展速度激增,大公司繁榮發展,小公司不斷減少,導致創業教育缺乏成長的土壤環境,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陷入了新一輪的經濟危機,經濟速度放緩、大企業相繼倒閉、工人大量失業。而與此相反的是,出現了大量新成長的中小企業卻創造了美國經濟中81.5%的就業機會。于是,在這場創業者所掀起的創業革命的沖擊下,以美國等為首的世界各國政府及高校開始反思傳統的專業教育,紛紛采取相應措施,結合本國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因此世界范圍內的創業教育得以迅速發展。在隨后的10年間,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均把創業作為解決青年失業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從1989年至1991年專門召開了3次國際性會議,專門圍繞教育改革和研究項目的創業教育。依據3次會議所提出的目標和發展框架及各國的經驗交流,創業教育承載著人們的價值期望和價值選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特定教育模式,無論在美國或是在中國誕生,都根源于當前出現的新教育問題,而我國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和經濟結構調整等對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些問題是創業教育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教育價值觀念的變革。在創業教育的研究和實踐進程中,創業教育在培養學生獨立創業技能,緩解就業壓力方面確實收效甚好。但如果將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僅定位于單純的創業技能操作層面,卻忽視對創業素質的鋪墊和塑造,則很難取得較大的教育成效,難以獲得創業的最終成功。于是從高校創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深層次出發,創業教育的內涵從最初的創業技能培訓逐漸深入為涵蓋創業素質、創新能力和創造意識培養的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提升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成為專業教育深化改革所應追求的價值之一,也突顯了創業教育創新的本質所在。創業教育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喚醒、激發受教育者內在的創新意識、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
(二)從專業型到復合型人才的轉變。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不斷縮短,知識的創新運用帶來的價值及其經濟效應越顯突出,社會發展極其需要基礎扎實、文理兼通、具有創新和創造能力的綜合應用型人才。對專業教育而言,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創新性,人們要適應對崗位要求的不斷變化,人才規格和專業教育的內容也發生著變化。眾多的教育實踐證明,創業教育在處理基礎與專業、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教與學等關系,促進專業教育教學內容的綜合性與社會相融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專業型到復合型人才的轉變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三)以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基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學生個人成長成才的主觀需求,高校人才培養理念和模式適時作出了轉變,根據“育人本位”和素質教育要求,指向側重于受教育者的價值觀培養,著眼于人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而創業教育的落腳點是創新力和實踐性,其價值觀在于培養自由發展、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的社會個體。由此可見,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所倡導的能力內核其實是相同的,與馬克思專業教育思想不謀而合,都是以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的教育活動。
(一)頂層設計,打通人才培養的任督二脈。“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過程,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共同行動,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開展創業教育的高校應當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頂層設計開始,選擇適合本校創業教育實際、教學資源的發展模式,并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學校的縱向發展上把創新創業教育編入戰略規劃,在橫向的項目建設中使創新創業成為專業學習的一個重要主題,從而促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學的結構性融合。在資源的調配機制上,既要注重整合校內資源,又要有效聚合校外資源,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條件保障,為項目咨詢、策劃、指導等提供跟蹤服務,保證創業教育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連貫性和持續性。
(二)課程滲透,促進專業與市場相銜接。市場在一定時期內是知識價值的試金石,能否在把握市場變化趨勢與技術進化路線的情況下,最終把學到的專業知識轉化成市場的產品,創造新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可見,創業教育的邏輯線路可以是“產業-行業-知識-產品”。“專業知識+市場知識”課程滲透模式正是實現專業與市場的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的方式。以課堂教學為載體,把具體創業理論、創業知識等內容滲透到專業教學過程,為拓寬學生綜合知識結構和創業實踐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以每一門具體課程為載體,在具體課程中把綜合性的創業知識嵌入到各專業的課程當中,實現專業理論和創業知識相結合。如,在某一專業中,根據市場的成熟度,選擇1-2門與市場關聯較高的專業課程,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業機會分析為切入點,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創業管理的知識;或以市場前沿最新技術,根據創業管理的一般原理,結合創業所必需管理知識、企業家精神和市場環境認知等知識,形成新課程。
(三)資源整合,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虛擬仿真實訓能讓學生從認知到熟知現代商業企業的工作內容和特性,培養學生從事商業活動所需的執行、決策及創新能力等,使其具備全局意識和綜合職業素養、創新創業的實戰經驗,以及訓練培養他們良好的創業團隊協作能力。面向真實的市場背景,以項目為驅動,是對創新創業體驗和創新創業課程的升級。通過創業知識和真實創新項目的帶動,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有機關聯,為學生創造理論知識的驗證途徑和專業能力的實踐渠道。學校通過各教學單位依托專業實驗中心或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基地,并為學生聘請專業教師作為創業技術顧問,為學生在校期間圍繞專業領域開展創業實踐提供支持。學生也可以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工作,在增強專業素質的同時,也熏陶了創新精神;此外,在科研成果轉化中,有更多的機會幫助學生開啟創業之路。
(四)價值引領,著力培養創新思維和心理素質。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結合,其核心價值在于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引領學生利用專業技術創造社會價值,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技術創新是工程技能、管理知識、企業家精神和市場需求相結合的產物,受到社會、經濟、政治環境的影響,但其根本要素還是歸結于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即創造或識別市場機會,并抓住機會的能力。因此創新創業教育要強調技術創新和思維創新兼顧,在培養技術能力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創造力、洞察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思維發展方面的隱形知識的構建。除了創新思維,學生在學校接受專業教育的同時應接受創業心理品質的磨練,學校也要給予創業心理的引導以及鼓勵,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創新創業精神的重要性。
從雙創教育的產生與發展、與專業教育的依附關系來看,兩者是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有機體。高校雙創教育絕不能游離于專業教育之外開展獨立技能訓練,而是寓于專業教育,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全過程中貫穿教育教學理念與模式。歸根結底,雙創教育必須以專業為基點,以市場為導向,以價值為引領,以培養學生著力培養創新思維和心理素質為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