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筠
校園文化是由師生在校園中長期共同創造的一種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而軍校的校園文化“融合了軍營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的因素,同時又具有由軍校培養目標、教育對象、校史校址等所決定的個性特征”。軍校校園文化既具有大學校園文化人文因子,又具有軍隊文化審美積淀。
根據教育部《大學語文》教育大綱規定,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是高等教育的必修課程。”同樣,大學語文也是軍校普遍設置的公共基礎課。通過開展大學語文課程,可以提高軍校學員的文學水平和人文素養,也可以弘揚軍校主旋律,促進軍校校園文化建設。然而,縱觀當前的軍校大學語文教育,卻依然存在著上下普遍不重視、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師忽視人文情感教育等問題。那么,如何提高大學語文教育效益,將大學語文教學與軍校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史記·李將軍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天人合一”,講究人與環境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富有軍校傳統特色的優美校園環境本身就有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文化熏陶作用。軍校的歷史、制度文化,本身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融合著時代和軍旅精神。蘇霍姆林斯基說:“努力做到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如美國西點軍校校園里的建筑、廣場都以其優秀畢業生命名,校園里隨處可見美國名將、英雄的雕像、紀念碑和畫像,學員身處其境,受院校傳統精神感召,必然產生強烈的自豪感。我院前身是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有著悠久光榮的歷史,形成了特有文化和主體精神,這些正是陶冶師生人文精神和軍事素養的沃土,可以從校史講述、校風形成、校訓展示等方面著手,建設校史墻、英雄碑、優秀畢業學員命名道路等形式,讓校園的每一處景、每一段路都會“說話”,講述歷史、弘揚傳統,以此建設人文和諧的校園氛圍。
不同的軍隊院校在教學對象、教學方向、教學目標上都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和鮮明的特色。“軍校的學科特點和學術特色及其軍兵種特色都是每一所軍校最明顯的標志,也是軍校校園文化環境渲染的重點。”因此,要注重打造各自不同的軍事亮點,突出“軍味”“兵味”,根據軍兵種劃分、職能任務區別,駐地地理人文環境特點,科學規劃校園建筑、景觀、道路、教室、走廊、宿舍、樹木、湖泊、橋梁等場所,營造適合自身、突出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以我院為例,可通過挖掘邊海防文化傳統,突出反映邊海防部隊特點的戰斗精神和文化精髓。如依托《大學語文》,收集整理古今邊海防經典詩詞,打造“邊海防詩詞文化長廊”,用戍邊英雄、邊海防詩詞給校園的建筑物、綠草地、亭臺等命名或題寫詩文對聯,做到“路有名、石有意、景入畫、園有文”,字字有來歷,處處有邊情,真正將校園環境打造為啟迪學員戍邊思想、陶冶愛軍情操、升華衛國精神、提高人文素養的理想文化場所。
以大學語文為依托,還要把語文的課堂教學活動向課外延伸,運用語文教育的資源優勢,開展促進軍校文化建設的各項文化活動,為學員搭造展示軍旅風采的舞臺,引導軍校校園文化的精神建設,營造剛健奮進的校園氛圍。如組織學員撰寫軍旅生活的詩文、新聞稿件,開展各類主題演講朗誦辯論活動,展示軍校學員獨具魅力的素養風采;組織開展軍旅書法繪畫展、文學社團,辦好軍校文化期刊;利用圖書館資源,開展讀書周征文、撰寫讀書筆記、舉辦讀書講座等活動激發學員讀書興趣,提高學員人文素養;利用校園廣播站、電視臺、網站等形式,撰寫校園新聞,建立校園文化網絡交流平臺,弘揚拼搏進取的軍旅精神;組織校園戲劇節,鼓勵學員創作軍旅題材劇本,指導學員精心排練,最終打造二、三臺精品戲劇,向全院匯報演出。
軍校校園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關鍵一環,對國防建設、軍事文化建設起到必要的推動作用。作為軍校校園文化建設依托的大學語文教育,需要努力尋找二者的契合點,體現先進的時代特征、鮮明的軍隊特色和軍校特質,真正使軍校校園文化成為軍事文化的示范區,推動軍校教育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