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若雪 張蒙蒙
Gap Year是西方社會通過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變遷總結出來的概念,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后工作之前 (近幾年越來越多21到23歲、已經獲得學位的年輕人也開始給自己一個空檔年),做一次長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09年出版的《遲到的間隔年》一書首次把間隔年這個詞介紹給國內青年人。但國內很少有學生會丟下手中的學業或者即將到來的事業來實施間隔年,這種生活方式在中國國內的實踐概率幾乎為零。隨著社會的發展,世界各國交流更加頻繁,gap year出現的概率愈來愈高,國內青年對間隔年也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據調查70%的年輕人都知道gap year這個詞,但是想要進行gap year的人卻只有不到30%。這兩項數據很清楚地體現了現階段中國國內年輕人對于gap year的態度:了解卻需求很少。
為了解間隔年在國內高校的影響力以及國內高校大學生對于申請間隔年的需求,本文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2017年10月-2018年4月期間面向江蘇大學各學院在讀大學生共發放有效問卷37份(收回有效問卷37份,回收率為100%),主要調查了大家對于“間隔年”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徑以及如何理解、規劃間隔年等內容,問卷共包含 11個問題(見附件)。
調查顯示,32.43%的同學表示從未聽說過gap year,67.57%的同學表示以前聽說過,消息主要來源于報刊雜志網絡、老師朋友的介紹等途徑。32%的人是想安穩地工作或考研,還有幾乎一半的人是因為考慮到經濟方面并且沒什么間隔年的指導,所以沒有勇氣去挑戰。
從總體上分析,無法進行gap year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四點:
(一)國內沒有這樣的傳統。gap year的起源于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浪潮,不約而同前往印度的英國嬉皮士們正是最初意義上的gap year實踐者。而這些幾乎是最近十年才進入中國讓國內的年輕人了解。
(二)社會競爭的壓力大?,F在年輕人面臨著劇烈的競爭,如果休息一年,別人早畢業,早就業,早賺錢……在凡事都趕早、趕快的社會風氣下,很難擺脫社會、家庭和周圍圈子的影響力。這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社會氛圍,大家都在搶著向前趕,希望比別人更快地擁有有房有車有家庭的所謂的美好生活。這種競爭壓力和社會氛圍,其實是和我們國家的傳統聯系在一起的,傳統思想傳統的家庭觀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年輕人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發展去生活。起源于西方的gap year就比較難被接受,傳統不接受,年輕人從自身的角度也相對難以接受。
(三)學生沒有獲得收入的能力和機會。經濟對國內大學生接受間隔年的影響巨大,調查中發現受經濟影響的年輕人占據了很大一部分。跟國外學生相比,中國學生在讀書期間獲得收入的能力很差,初高中時期對家庭依賴過多,突然進入大學時期很難轉型有自主獲得收入的方法。另外,整個中國社會對兼職、臨時工作、實習工作的開放程度和機會遠遠不如西方。澳洲的working holiday,對學生來說是無敵的收入和機會。國內大學生是廉價勞動力的“潛規則”,導致大學生兼職或者實習工資并不優厚。這也使得一些想要進行間隔年的年輕人因為經濟問題而無法實現。
(四)學校制度還不支持。 西方大學生的“錄取通知書”拿到之后,向學校申請就能推遲入學,就讀過程中向學校申請也能中止,恢復學業也比較容易。國內大學很難按“Pause”鍵,學校較西方一些大學相比很嚴格,對學生出勤考核等規章制度的要求也比較苛刻。所以,一些年輕人考慮到未來是否能順利畢業、能否回來繼續學業等問題,就打消了gap year的想法了。間隔年在國內并沒有得到很好發展的原因,也和學校的制度支持有著一些聯系。如果學校愿意拿出資金或一部分資金幫助想要進行gap year的年輕人,那愿意進行gap year的人是不是就會相應地增加一些呢?一般來說,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幾乎一半的人是因為經濟原因而不愿進行間隔年。如果學校有制度支持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進行間隔年并給予資金資助,那應該會有很多人積極地申請。
上面這四個原因都是不可分割、緊密相連的,每個人身處的環境影響了個人對自己發展的定位與規劃。
(一)國際形勢。當代全球化熱潮,國際關系較穩定且友好,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定當緊跟全球化的浪潮。國內的高校也要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積極與國外各所知名大學,學院合作,建立友好關系,推薦本校優秀學生去國外大學交流學習,同時積極歡迎國外的學生來中國高校訪問學習。這對于國內年輕人進行gap year是一個好機會,國內大部分高校應該推薦學生出去交流,開闊眼界,提升自我。
我國對廣告用語進行系統規范的語言政策的制定,主要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標志著我國語言文字規范工作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本文主要針對這兩大時期分析廣告語用存在的問題。
(二)學校出國資金補助。國內眾多高校,包括江蘇大學在內都將對學生出國研學進行補貼寫進學生手冊,并詳細地解釋各種具體資助情況。這對于想要出國交流的學生無疑是一個福音。有了一個好的開端,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實施間隔年的好的條件。
關于對于gap year的規劃、安排,調查顯示72.97%的同學表示畢業后不想去體驗gap year,27.03%的同學試圖去嘗試這樣一種全新的生活學習方式,在體驗間隔年中找到本真的自己,尋求自身的夢想。究其原因,我們做了相關的調查,結果顯示約占一半的同學處于對這一概念有所了解,并且想要去參加的階段,但沒有勇氣去挑戰或者是受制于經濟方面的原因而不能去實施。若學校有相關政策支持,75.68%的同學還是愿意去爭取并嘗試的。這表明大家對這一概念雖然有所了解,大部分同學并沒有做好真正投身實踐的打算,若學校加大相關的政策扶持,制定和完善相關體系,積極開展宣傳,那么絕大多數人還是十分愿意投身于間隔年的體驗中去。
問卷調查顯示間隔年在國內高校推廣還是具備其接受度與可行性的。但想要更好地推行間隔年的教育方式,則需要國家政策導向、學校教育轉型、學生三觀重塑三方共同努力。
首先,政策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調查研究顯示,“間隔年”旅行的組織機構非常重視與學校進行合作,學校在對學生是否參加“間隔年”的決策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重視來自學校的就業信息或職業建議(Jones,2004)。gap year在美國迅速流行起來,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不少高校出臺相關政策允許學生因參加“間隔年”活動推遲入學。2009年,普林斯頓大學創建了“間隔年”項目“the Bridge Year Program”(Tilghman,2013),該項目至今己免費為近一百名一年級新生同學提供和組織了一次長達九個月的國際社區服務實踐活動。從國外高效間隔年實施中的成功經驗來看,只有學校加強扶持政策的制定,積極與相關組織機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為學生提供安全可靠的途徑,搭建良好的保障平臺,提供值得信賴的多方信息,加大經濟上的扶持力度,學生才能放心大膽地走上間隔年之路。
其次,為安全順利實現間隔年體驗,加強同學們安全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作為一種全新的應用模式,在國內暫時還沒有很多相關方面的體驗案例。因此,加強同學們的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識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學校有必要邀請專業老師對相關同學進行行前培訓,闡明出行注意事項,做好萬全的準備,這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在間隔年行走中,應該隨時與父母、學校、朋友就其所在地址、通訊方式、工作內容進行溝通,保持信息通暢。加強警惕,提升意識是保障安全的根本前提。
此外,幫助同學們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對知識的傳授,而是對思想的激發,對思維的塑造。然而我們目前的教育太過于理論化,不能很好地適應和照顧到每個人的差異性(王亞韻,2014)。而間隔年作為一種重要的實踐活動,可以有效的增加同學們的實踐經驗,在實踐中發現自己不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段充實、改正和完善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雖然在中國現當代國情制度下,很難在短時間內真正達成行走間隔年的構想。但是間隔年應該是當代青年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是大學生的入學禮。在行走中重新審視和認識自我,在體驗中發現人生的曼妙與意義,在努力中尋求自我的超越,在感受中獲得生命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