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的代表作之一,這部百萬字的長篇小說榮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筆者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為視角剖析《平凡的世界》,意在說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符合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優秀作品,反映了現實生活、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典型與個性相統一,是一部人民文學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具有鮮明的特質和豐富的價值。
文藝反映論,即文藝反映現實生活,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一個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從哲學角度考察文藝,認為文藝在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社會意識。從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上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原理,列寧首先把這一基本原理運用于文藝中,對文藝活動的性質進行解說,他用“反映”這個詞說明了文學是對于生活的反映。列寧在《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中說:“如果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偉大藝術家,那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會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質的方面。”列寧這句話實質上是指出了藝術和藝術家應該反映革命的生活。關于文藝反映現實生活的觀點,毛澤東也作過鮮明直接的論述,在《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毛澤東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也強調:“人民生活中本來就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寶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平凡的世界》正是這樣一部反映人民生活,具有強烈的現實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以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社會背景,以孫少平、孫少安兄弟倆為中心,刻畫了在改革開放前后的社會大背景下各階層普通人民群眾的形象,深刻展示了普通人民群眾在大歷史背景中所走過的艱難的道路。這一創作手法符合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文學藝術源于物質生產,反映社會生活的觀點。
《平凡的世界》作為一篇長篇小說,內容上豐富充實,規模宏大,作者選取特定的時代大背景,描繪了各個階層的人物。全書可分為三條線索,這三條線索相對獨立又有交叉。
第一條線索是以孫少平和孫少安展開,作為長子的孫少安早早承擔了家庭的壓力和責任,挑起家庭的重擔,在改革開放的大潮到來前后,孫少安敏銳地察覺到了即將到來的社會變革,他的人生軌跡隨著改革大潮流而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開始的分擔包產,到后來的辦磚廠,顯示出孫少安是改革先鋒式的能人;孫少平則是執著追求自我理想和理想的自我,希望走出農村,靠努力拼搏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小說通過勾勒刻畫他求學、成長、奮斗的經歷。放在大的社會背景下,以史學家的方式記錄了一個時代,一方地域,以及一個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人生。一個人即是一個環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第二條線索描寫雙水村,主要表現各式各樣的農民群眾在1975-1985年十年間,受到時代潮流沖擊,其生存環境、價值觀念、文化心理所發生的各種變化,從這條線索上看《平凡的世界》可稱作農村題材小說,作者將社會大變革和農村生活聯系起來,主要展示社會變革下鄉村日常生活及其矛盾。
第三條線索圍繞田福軍展開,以“要不要改革”為邏輯,把鄉、縣、地區省的各級干部連在一起,繪成一幅色彩絢麗不同層次的政治畫面。從這條線索來說,《平凡的世界》可作為改革題材的小說。
典型與個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角度來解讀典型與個性,典型這一概念側重于普遍性,典型是在一個特定社會環境中,從特定社會群體中各個個體上抽象出來的共同的東西,個性則側重于特殊性,是指作為個體的人對社會現實的各方面有著不同的體驗,因此各個人的性格和思想會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平凡的世界》中,作者對主人公孫少平和孫少安的塑造上就十分注重典型與個性的統一。改革開放之前,孫少平和孫少安家境的貧寒、生活的窘迫,是特定背景下陜北農村生活普遍性的寫照,反映了當時陜北農村大多數老百姓貧困的生活狀況。在國家計劃經濟體制和幾乎靠老天爺吃飯的陜北自然環境等特定社會環境下,農民家里人口眾多,餓肚子是常有的事情。
作為家里長子的孫少安13歲就早早輟學,回到家中成為勞動力,擔負起家庭責任和重擔,常年與土地打交道,勤勞聰明的孫少安很快就成為干農活的一把好手,成為了一個普通平凡的陜北黃土高原農民,在他身上,有著中國千千萬農民的共同點:樸實、勤勞,盼望過上吃飽穿暖的好日子;但同時他又有自己的個性:不保守,勇于革新與進取。1978改革開放前,貧窮是孫少安的最大敵人,
讓全家人吃飽飯是他的目標,現實生活的艱辛沒有打敗孫少安,反而讓他變得成熟又剛強,生活教會他務實,只有辛勤勞動才是他切實應該做的事情。1978年改革開放后,勇于革新、積極進取的孫少安不像大多數觀望、保守的農民甘于一輩子種地,他選擇在村里辦起磚廠,自主創業,雖中間經歷倒閉風波,但最后他的事業還是重新起色,獲得成功,孫少安也成為了一名農民企業家。
孫少平在物質上是苦難的,在縣城讀高中時一開始他由于自己貧苦的家境、只能穿遮羞的衣服和下等的吃食而在同學的面前充滿了自卑,但他在精神世界有著深刻的追求,他有錚錚鐵骨,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氣。缺衣少穿的生活從來沒有能夠左右這個年輕人對精神的追求。孫少平不甘心一輩子在小村莊做一個農民,他向往城市,渴望新生,他希望通過自身努力自力更生,進而幫助家人,孫少平追求理想的生活和理想的自我,這是他身上的重要特色。從學生時代有一點自卑的“非洲人”到成年時代自強的“攬工漢”,再到成為國家正式煤礦工人,他經歷的是艱苦卓絕的人生奮斗。孫少平經歷了太多苦難,這些苦難促使他逐步完成了從平凡到偉大的蛻變。
孫少安和孫少平分別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兩類年輕人,一類是為了擔負起家庭犧牲自我的,一類是勇于追求自己夢想的年輕人。這兩類人都是身處貧困的生活環境,但不曾被苦難打倒的可愛的人。
在文學領域,存在文學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認為文學是為人民服務的。列寧首先提出了具有“人民文學”意含的思想,他在談到黨的文學的時候說:“這將是自由的寫作,因為它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幾萬上等人’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這個講話就圍繞著“一個為群眾的問題和一個如何為群眾的問題”展開。毛澤東說:“什么是人民群眾呢?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士兵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所以我們的文藝,第一是為工人的,這是領導革命的階級。第二是為農民的,他們是革命中最廣大最堅決的同盟軍。第三是為武裝起來了的工人、農民即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隊伍的,這是革命戰爭的主力。第四是為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的,他們是革命的同盟者,他們是能夠長期和我們合作的。這四種,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的文藝,應該為這上面說的四種人。”
《平凡的世界》以1975-1985年十年間中國的社會生活為背景,描寫了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全景式的展現了農村生活,堪稱人民文學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一書出版以來,持續暢銷,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主要原因就在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人民文學的代表作。一方面,作者路遙關注到了中國人民群眾的大多數——農民的生存和發展境地,為農民抒寫、為農民抒情、為農民抒懷,流露出對農民的真情實感,反映農民的心聲。《平凡的世界》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大歷史背景下中國農民命運的發展變化,作者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另一方面,優秀作品有個共同點,就是對情感的把握到位。《平凡的世界》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兄弟的故事為主線,講述在國家經濟體制放活、改革開放進程中農民個人通過艱苦的努力奮斗實現個人理想。苦難和善良是《平凡的世界》的主題,苦難像把雙刃劍,既可以毀滅一個人,也可以讓人浴火重生。孫少安和孫少平兄弟在貧困饑餓、愛情失意、工作不順等諸多苦難面前沒有低頭妥協,以他們為代表的那一代農村青年向命運作斗爭,最終實現理想,成就人生。
綜上所述,《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成為家喻戶曉、持續暢銷的作品,與它自身具有的優秀特色是分不開的。本文從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角度出發,論證了《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反映農民現實生活,具有強烈的現實性的作品,是一部注重把典型與個性有機統一的作品,更是一部人民文學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