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曉寧
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對于高職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社會經濟發展與高等教育聯系最密切的部分,高職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和企業提供優秀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職教育的特色就是培養高技能、符合社會和崗位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面臨著與第二代農民工搶工作,且起薪低于技術農民工的尷尬局面。如何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自信,如何培養高職生的工作能力,如何贏得社會對高職生的需求認同?是值得高職院校深思的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也是學校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贏得生存與發展的根本。
1.1社會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調查統計,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交際能力、進取精神、合作意識、職業道德、人品素質、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創新精神等。當前的用人單位不僅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著一定的要求,而且對其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常重視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道德和人品素質。對于用人單位而言,員工的品質和素質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生產力。員工的個人素質越高,對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就越有利。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面的偏差,沒有將提高畢業生的個人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不能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要求[1]。
1.2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內涵的認同與高職院校有所不同。高職院校的傳統人才培養觀念中普遍認為高職畢業生獲得社會需求認同的關鍵能力在于英語能力、計算機等級水平、專業技能等,然而當前社會語用人單位卻更加重視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軟實力,包括敬業精神、團隊協作能力、適應能力、交際能力以及吃苦耐勞的品質等等。長期以來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對社會需求進行適應,但是從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進行了忽視。這也導致高職院校畢業生存在應變能力差、社會實踐經驗不足、操作能力不足等問題,缺乏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2]。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企業為了獲得生存與發展,紛紛提高了用人標準,社會對于高職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這也促使了我國高職教育的蓬勃興起。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社會需求認同度并沒有隨之提高。
2.1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一部分高職院校的教育觀念比較陳舊,仍然沿用單一的辦學模式,將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等同起來,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專業設置方面比較落后,或者對本科院校的辦學模式進行照搬。這也導致了我國高職教育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存在脫節,沒有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色。與此同時地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一些高職院校很少給學生提供與職業需求相關的實際操作機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專業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對崗位和社會的適應與協調能力,影響了社會和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需求認同度。
2.2高職院校畢業生自身因素的影響。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生源較差。一部分學生將進入高職院校學習作為一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缺乏正確的學習心態,對高職教育存在偏見。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敷衍心態,甚至將一些不良習慣帶入高職階段學習,嚴重影響了其學習的效果。加之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缺乏自控能力、自律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自我提高的自覺性。在就業的過程中,一部分高職畢業生缺乏準確的定位,存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在就業時往往不能客觀的分析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造成能力與崗位的脫節。
2.3受到傳統社會思想的影響。傳統社會思想從一定程度上也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社會需求認同造成一定的影響。盡管我國已經對高等教育進行了普及,而且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但是在教育體系中,精英教育仍然在政策、機制、體制和理念方面占有主導地位,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總體認同度不高。一些用人單位盲目追求學位和學歷,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存在一定的偏見。
社會需求認同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基礎和方向。社會需求認同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我國的高職教育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切實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社會需求認同,就必須建立以提高社會需求認同為目標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3.1加強政府引導,加大對高職教育的扶持力度。高職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府相關部門應該提高對高職教育的重視,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獎懲措施、稅收和財政方面的減免措施來推動高職院校的建設。主管部門要發揮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的橋梁作用,積極形成校企合作互動機制[3]。
針對當前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錯誤認識,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由于勞動、人事和教育部門沒有進行有效的協調,高職院校畢業生往往不能與本科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這也加深了,社會對高職教育的錯誤認識。政府應該通過各種渠道,使社會對高職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且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將對高職教育發展有利的社會氛圍營造出來,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特別是加大對高職院校的投入,幫助高職院校配備辦學所需的各項實驗和實踐教學設備。政府主管部門的宣傳重點可以放在高職教育的性質、目的以及高職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方面,引導人們認識到社會對高職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時通過相關政策對高職畢業就業與一定的支持。
3.2加強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改進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應該在人才培養模式中突出市場需求導向,并且將教學就業預警系統構建起來。教學就業預警系統應該包括畢業生就業、專業設置、社會人才需求、生源方面的情況,準確的預判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以此為依據來對人才培養規劃進行調整,對專業設置進行完善。根據當地重點產業布局來設置本校的重點建設專業。這樣可以盡量使本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用人市場的需求相適應。
高職院校還要對實踐教學進行強化,提高畢業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多途徑、多渠道的實踐機會,使學生有機會服務企業、社區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和鍛煉學生的處事應變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協調能力,并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敬業品質和團隊精神。在社會實踐中,應該使高職學生對就業過程需要應對的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景予以體驗,才能對行業和社會的要求進行深刻的認識。只有使高職院校畢業生能夠形成社會和用人單位所需要的職業道德責任品質,才能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社會需求認同。
3.3加強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社會需求認同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校企合作能夠使高職院校了解企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具體需求,以此為依據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優化。企業也應該積極加入校企合作,并對校企合作進行不斷的深化。例如在高職院校的學科調整和專業建設中,企業可以派出員工積極參與,使得社會需求和專業建設需求吻合。同時企業也應該對高職院校教師的領導工作和高職學生的實習活動予以大力的支持,切實提高高職學生實習的效率。在實習的過程中,企業要將自身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質需求告知實習生,使其能夠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培養正確的擇業心態。
3.4提高高職學生自身素質。高職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也會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社會需求認同。因此高職學生應該積極配合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正確的學習和就業心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高職學生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和交際能力,將自己培養成為社會和企業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在就業是高職院校畢業生應該擺正心態,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素質,將自身培養成為企業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
在新時期,社會需求認同對于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具有很大的影響,社會需求認同度較低會對我國職業教育的整體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高職院校必須積極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積極發揮政府主管部門的扶持作用,以提高社會需求認同為導向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和優化,將畢業生培養成為社會和用人單位需要的優質人才,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和為社會經濟服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