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興海
(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后山鎮海壩完全小學,四川 瀘州 646000)
引言:在新時期,教學模式正在改革階段,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不同,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目前小組合作教學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小學的教學中,但是很多學校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流于形式,沒有達到設置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本文針對目前小學科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使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運用到小學科學教學的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將學生分成幾人一個團體的小組,每名學生按照特點能找到自己的角色,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使對問題理解不正確的學生及時得到糾正;對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在小組學習的氛圍中不得不去思考、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使組內的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起集體意識,增強學生為捍衛集體榮譽而學習的強烈動機,這種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正是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具體體現。同時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機會,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科學的學習能夠通過科學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接觸自然,引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培養學生的興趣、拓展思維,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目前小學合作學習教學往往流于形式,缺少實用性,在最初的分組時分配不合理,通常都是按照座位號4-5人一組,沒有考慮到每位學生的特點,導致小組內成員分配不均,每位學生不能在小組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實際進行的合作學習沒有目的性和程序化過程,整個學習階段盲目混亂,學生你一嘴、我一嘴,爭先恐后,沒有統一的意見,也沒有對學習進行有序的安排,整個學習氛圍混亂不堪,沒有學習的效果,甚至影響學生之間的團結;小組的評價機制不夠健全,主要以學科的老師作為評價主體,形式單一,產生的小組評價結果不夠客觀,缺少組內與組間的互相評價,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雖然成立了小組,但是并沒有學會合作,更不用說是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
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會有學習優、差,性格活潑或者內向的區分,在進行分組前,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水平、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特征詳細了解,每個小組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并且學習優劣程度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大家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集體,大致分配原則是將班級成員分配成若干個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學習小組,使各組的最初情況大致相同,也可以體現分組的公平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課題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
要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必須明確分工。在小組內選擇一名組長,一名副組長,一名組織員和協調員,保持組內秩序和諧,當任務下發時,能夠在組長的帶領下和組織員等的協調下,小組成員配合組內工作,齊心協力,按照每個學生擅長的部分進行分工,例如老師提出問題:小燈泡的發光強度與什么因素有關?每個小組以此為課題進行實驗研究,大家集思廣益,找出最佳方案后,可以由動手能力較強的同學進行操作儀器設備,記錄能力較強的同學對實驗過程進行詳細的記錄,然后由表達能力較強的同學對本小組的問題探討情況向老師和同學們匯報,充分利用小組成員的特點,發揮其優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獲得實驗成果,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有價值的活動,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小組中看到其他同學的優點,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打破傳統枯燥無味的板書知識傳授,輕松的完成課程教學[2]。
小組做出結論后,可以首先由組內成員對實驗過程進行自我評價以及組內互評,讓學生學習溝通,做出科學的評價,在這個過程老師也可以進一步了解到每位學生的表現,其次進行組間的互評,各組之間互相監督,保證實驗過程的真實性,各組之間取長補短,將經驗分享給大家,同時也可以促進學生互相幫助、虛心學習的優點。最后由教師根據此次小組合作學習中大家的表現情況,對本次課題的實驗情況做出總結,給出知識點所在,給予學生激勵,指出本次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不足,為下一次的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結語:小組合作學習是在教育改革時期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小學處于學習的基礎階段,在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時,要將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充分發揮每名學生的優點,最后進行合理的組內評價、組間評價和教師客觀的評價,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