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利容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萬勝初中,四川 眉山620038)
引言:針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進行不斷強化,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明確要求。教師必須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自身的引導與輔助作用,促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語文閱讀教學中來。學生可通過提升語文閱讀能力來鍛煉探究知識的能力,這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也有積極意義。在此過程當中,學生的綜合水平與素質得到進一步改善,在不斷提升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學生整體學習能力也會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為學生今后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在全新的發展趨勢與背景之下,初中語文教師逐步提升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語文閱讀能力培養對學生的重要性,無論是在開拓學生視野,還是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之下,還是會有多種不可避免的問題存在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就是其中之一[1]。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學生被動獲取知識,思維處于停滯狀態,以至于聽了半天仍是一頭霧水,費時多效率低。其次缺乏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差等也是重要原因,有的學生除了在課堂上讀幾篇教材上的課文外,很少進行課外閱讀,課外時間大都被手機電腦控制,喜歡碎片化閱讀,對動態的圖像畫面感興趣,難以靜下心去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領悟言語世界的奧秘。這些都是導致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長期得不到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這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從上述問題著手,結合學生特點以及現有教學實際情況,實現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不斷強化。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順利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培養學生良好閱讀興趣之前,必須實現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最大限度調動。教師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首先是了解學生心理,將一些較為有趣的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讀物推薦給他們,可以和學生就某個人物情節進行討論,讓學生閱讀過程當中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獨特觀點,進一步深入理解作品,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加文化積淀,進而促使其閱讀能力得以提升。例如,閱讀名著《駱駝祥子》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在網上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了解老舍的生平及舊北京城人力車夫的苦難生活,幫助學生理清小說的閱讀思路,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教師還可通過舉辦各種閱讀活動以及比賽的方式,如寫讀后感,講精彩情節等,給學生展示自己閱讀收獲的平臺,給予表現優秀的同學適當的獎勵,同學們在比賽的過程中也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閱讀中領悟到做人的道理。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升閱讀能力的好方法,所謂厚積薄發吧。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時,必須從日常生活以及課堂教學中著手。學生有一定閱讀量的積累,才能實現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可從培養學生記筆記、自主研讀課文的習慣入手,促進閱讀能力提升。例如,在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時,作者將一副完美的北國冬天畫卷帶給我們,如果老師對其進行過多的講解與分析,都會導致文章的整體美被破壞。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反復朗讀的方式實現對詩中韻味的領悟,朗讀的方式可以有配樂朗讀、小組齊讀以及個別自讀等。在讀的同時讓學生感悟詩中的優美意境,領悟到作者語言運用的高妙之處,進一步感受到作者的遠大的抱負和寬廣的胸懷。
學生的情商與智商都會在學習生活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師也必須高度重視學生閱讀情感的培養,對其進行不斷強化。從某種特殊角度來說,情感作為一種動力支撐學生去獲取相關知識。學生只有充滿激情的投入到閱讀材料當中,才能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意義與精髓,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例如,學習朱自請的《背影》這篇精美散文,它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切的愛和父子之間的親情,樸素的語言表達了真摯的情感,這類文章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自主閱讀,然后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實際情況,回想平日與父母相處的點滴往事,喚起對生活中平凡父愛母愛的共情,能較容易領悟到作者所表達的人物形象與情感,這對學生閱讀情感的培養有積極意義,對其它閱讀課程以及學科的學習也有重要作用。
結語: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并不是一個短期內即可快速完成的工作,需要在逐漸的累積中提升學生整體素質與水平。教師在實際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當中,必須提高對學生閱讀興趣培養的重視程度,并借助多種措施與手段實現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除此之外,教師必須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過程當中融合自身情感,這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領會文章精髓與內涵的有效途徑,幫助學生真正意義上改善閱讀能力不足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