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暢
(重慶市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校,重慶 400060)
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領域和知識基礎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實施英語閱讀分層教學是提升英語能力的關鍵方法。只有實施有效的英語分層教學,才能真正提高各個層次學生的英語能力。教育意識的落后和分層理念的薄弱,造成小學英語分層教學實施力度不夠,成為阻礙小學英語高段教學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益的原因。
教師不能將“一刀切”的教學手段運用于課堂教學上,更不能對每個學生采取單一重復的教學對策。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成績、上課表現以及學習英語的興趣等標準,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
A層:英語成績較優秀,課堂表現活躍,學習英語的興趣濃厚,英語基礎知識較為扎實。
B層:英語成績中等,課堂活躍程度一般,學習英語的興趣一般,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
C層:英語成績較差,基礎知識欠佳,英語學習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學習英語的意識,課堂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
教師對學生的分層是隱性的,不對學生直接公布分層結果。如教師需要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時,可以按照這個分層將學生分為若干個人數固定的學習小組,每組中都有A、B、C層級的學生,取長補短,相互促進。
教師應充分理解和掌握每節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文本內容,給不同的學生分配各自的閱讀任務和學習目標。讓C、B、A三層的學生分別掌握對應的學習知識,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在由易至難、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中提升英語閱讀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story time 《How can I get there?》這個版塊的閱讀內容為例,教師應對給學生分配的學習任務進行適當分層:
C層:了解整體脈絡,能夠讀懂故事中的對話內容,并能掌握閱讀中的基礎詞匯和重點短語,并能根據閱讀內容準確回答一些基礎性問題,如How does Zoom get there to buy food? How much food does Zoom eat?等。
B層:在掌握C層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更進一步的延伸和拓展。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和理解更多的地標名稱,如Big Ben,Buckingham Palace, Chinatown, Tower Bridge等。以及讓學生通過學習本篇內容,前面的整體知識進行有效的回顧和總結,如相關短語on the left of, on the right of, behind, beside, in front of等。
A層:在掌握前面兩層內容的前提下,對A層的學生給予難度相對較高的學習任務分配。如脫離書本對故事進行復述。此外,還應讓學生運用所學詞匯進行造句或對話,造句的內容可以是貼近生活實際的,如可將閱讀中的Thames等詞匯替換成學生熟悉的地點,從而讓學生真正掌握指路相關方面的英語知識和技能。
除了課內教材的閱讀,教師還應考慮到課外閱讀對于學生英語能力提高的作用。例如,英語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層級作為閱讀目標分層的依據,給學生制定不同的課外閱讀指導目標:
1.理解性閱讀。這種閱讀培養方式主要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和語篇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體味閱讀魅力的同時提升閱讀水平。在閱讀材料的選取中,教師可以從教材的相關話題入手,也可以從多種渠道搜尋一些有趣的閱讀材料,如簡短的故事、經典的語篇等,讓學生在讀故事中感受英語魅力。
2.推理性閱讀。這個閱讀層次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語篇結構分析能力和文章整體把握水平。因此,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簡單的英文報紙和英語雜志,對學生進行有關訓練。
3.欣賞性閱讀。這個閱讀教學方式超出了應試教育的范疇,以語篇欣賞的形式讓學生培養英語語感,提升英語審美水平。
以上三種閱讀指導形式,由淺入深、由易至難,形成閱讀階梯,給學生提供了適合的閱讀方式。
學生的學習任務和閱讀目標不同,那么所完成的作業也應在題量、題型和難度上有所差異化設計
以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英語教材中《My Weekend Plan》單元內容為例,分析作業的分層設計:
C層:運用本單元所學的詞匯和句型簡單描述自己的周末計劃,并以小組形式談論朋友的計劃。
B層:在C層學生作業的基礎上,讓B層的學生完成一個小調查,詢問小組內的學生周末計劃,并以勾畫或表格的形式歸納,用所學的英語詞匯句型進行展示。
A層:在完成前兩層作業的基礎上,讓A層的學生以“My Weekend plan”為題自己創作一篇英語作文。
通過不同難度層次的作業設計,可以找到適合學生的作業完成形式,并有利于加強教師對于學生具體學習情況的掌握。
分層教學作為當今小學高段英語教學的一種策略,對于學生英語閱讀能力和整體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以上,便是本文對于小學高段英語閱讀中的分層教學的分析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