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熙亮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永樂鎮永樂小學,四川 古藺 646500)
引言: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設計是符合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狀況的,其具備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的同時,對學生而言可讀性較強,順應學生的理解能力。國家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不但體現工具性,還要體現思想性。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語文教學的思想傳遞,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意識不斷提升,形成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面、積極的思想道德品質。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體現了豐富的人文精神,對學生的精神世界影響是深遠的。根據國家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深刻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在教學中不斷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取向,傳承與發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將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與國家的發展進行緊密聯系。如學習《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潑水節是傣族重要的節日,活動形式具有豐富的民族特點,教師除了向學生滲透我國的傳統文化,還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本文說“潑水節”是“難忘的”,因為有偉大的周總理與傣族同胞一起過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理解,介紹周總理,在學生心中形成對偉人無比崇敬的意識,學習偉人偉大的精神,從而達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具備思想道德教育的意義,教師要將教學與滲透思想道德教育進行性有機結合,深入發掘教材內容,實現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如學習《可貴的沉默》一課,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為什么父母記得我們的生日,而我們卻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呢?大家回去應該怎么做?提示學生在接受父母的愛的同時也要去愛自己的父母,從記得父母生日這件小事做起。
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師還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多讀課外讀物,豐富閱讀積累,并做總結與分享,如從閱讀文章中獲得了什么、吸取了什么經驗教訓等。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書目,鼓勵學生積極閱讀的同時,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助于思想品德素養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