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涌武
有幸觀摩了來自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施美慧老師上的一節國文課《小熊皮諾查的中央山脈》,我們發現,臺灣的國文教學重視對文本的解讀和對語文知識的傳授,重視教學生在學文中學習做人,重視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仔細閱讀2008年臺灣《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我們發現,臺灣國文教學完全是基于“課程綱要”的教學。
教學目標,是教學預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教學目標導向和控制著教學過程,也是檢驗教學結果的標準。《綱要》從國文的性質(語文教育、文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出發,制定了以下三個課程目標:“一、達成本國語文聽、說、讀、寫之學科能力指標。二、學習經由各類文學作品之欣賞與寫作練習,開拓生活視野,培養審美情操,認識復雜人性,養成廣大的同情,以及表達自我內心,引發人我共感的能力。三、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理解文明社會的基本價值,經由文化經典與當代生存環境的對話,開發文化反思的能力與尊重多元的精神。”[1]
《小熊皮諾查的中央山脈》是臺灣高中一年級下冊的一首新詩。這首詩通過對一個終身致力于臺灣自然生態事業的人物鹿野忠熊的描寫和歌頌,旨在喚醒人類對生態的熱愛和保護。我們來看美慧老師的課堂:美慧老師從作者的生平和詩歌的寫作背景,講到詩中主人公鹿野忠熊一生不平凡的經歷,旨在讓學生與作者、與詩中的主人公的情感靠得更近。接著美慧老師逐段講授詩歌的內容,其間穿插大量相關文化、文學知識,旨在讓學生把詩歌放在古今中外這樣一個歷史的大舞臺下去理解,因為生態是一個永久而不衰的話題。美慧老師還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文本解讀,她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告訴學生身為社會人應該有的對事業的熱忱,對自然的熱愛,對生物的關愛,對他人的奉獻,對社會的責任和憂患意識。在講解完詩歌的大意和主旨后,美慧老師拓展了三個材料,投影《山海經》中描繪的現在已經滅絕的動植物圖片,投影徐國能的《卡式世界的憂思》和板書余光中的《創造》,最后組織學生用樂器演奏對詩歌的理解。這些拓展和活動,不僅指向詩歌本身,而是一種審美教育,讓文字和音樂與學生的靈魂對話。
從整體上看,美慧老師的課堂教學集語文教育、文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特點于一身,這里我們說,臺灣的國文教學目標就是語文教育、文學教育和人文教育。
教學內容是師生在教學中所指向的對象。臺灣的國文教學內容就是文本、文本中的知識和文化,以及與文本相關或者相似的生活情境。
這里的文本主要指范文。國文教材是以范文為中心的:“國文教材以范文為主,以文學、文化名著閱讀為輔。”[2]范文是有主題的:“選文應語言曉暢、具文學性,并顧及當代議題(如:海洋文化、性別平等、人格法治、生命教育、環保教育、永續發展、多元文化等議題)。”[3]范文宜有地域特色:“以臺灣新文學以后之名家、名篇為主(應包含原住民作品)”,要“呈現文學在地性,激發學生對鄉土的認知與感情。”[4]《小熊皮諾查的中央山脈》是臺灣著名“鳥人作家”劉克襄以臺灣的中央山脈為大背景寫作的一首有關生態與生命的詩歌,從選文的主題和特點來看,這首詩是符合《綱要》范文選材之標準的。因為根據《綱要》所選的范文“必須具有語文訓練、文學欣賞及人文素養之價值”[5]國文教學特別注重對范文的講解,體現在課堂上就是教師幾乎做到了對范文的逐字逐句的講解。
語文知識占語文教學內容的很大比重。語文知識就是字詞、語法、修辭、寫作技巧和文學、文化常識。《綱要》的要求:“每課宜有課文之深究與鑒賞,并詳細補充相關之作者生平、范文背景、生字難詞之訓解及活用、相關語文文學資料之介紹說明。”[6]這節課,美慧老師用了八分鐘的時間去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主人公的一生。她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字的苦心,她恰當地用一個“熊”字將自然界中的小熊的遭遇和主人公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她引用古今中外的有關生態的文化、文學知識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主題。這也符合《綱要》的要求:“范文講授宜與選修科目、文學、文化名著閱讀結合教學。”[7]《綱要》還指出:“范文之教學宜針對文類形式及語文表達特色加以討論,以培養學生寫作之能力。”[8]美慧老師抓住詩歌的意象進行講解,她凸顯詩中“夜”與“火”的對比之下的凄涼和溫暖。這些做法既是對詩歌的鑒賞也是對詩歌寫作手法的交代。
語文生活情境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語文生活情境,就是現實生活,是執教者為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根據選文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將生活中的相似情境引入課堂,用選文去啟發生活,用生活去詮釋選文。國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明社會的基本價值,經由文化經典與當代生存環境的對話”,[9]那么,將學生從選文引向更真實的現實生活就是國文教師的責任。這節課,美慧老師時時注意將學生引向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她將詩歌中的情節具體化,她描述非洲草原上用鼻子踢足球的大象,她講述做游戲的海豚,她贊美“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北海冰上人,她嘆息曾經綠草如茵的撒哈拉沙漠。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性質,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出發采用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
《小熊皮諾查的中央山脈》這節課,美慧老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一節課45分鐘,教師講授時間約35分種。叢立新教授通過心理語言學實驗、奧蘇貝爾的研究和維果茨基的理論證明了講授法的合理與合法性,并提出:“首先講授法對于教師的教學水平有比較全面的要求;其次講授法對于學生的學習心向和學習動機也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再次,講授法受到學生言語和思維的發展水平的限制。”[10]美慧老師本身有深厚的國文功底,能夠熟練駕馭教學內容,并能夠通過大量的拓展延伸喚起學生的興趣。更主要的,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中生,他們的身心發展已經處于相對成熟階段。那么,我們說,在這堂課上,講授法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但是叢教授也指出:“即使最佳的講授也難以滿足認識活動、特別是實踐或物質活動的需要,因此必須與其他教學方法相互配合。”[11]《小熊皮諾查的中央山脈》這節課,美慧老師在講授之余也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意識的培養,她在課堂上安排了一個有創意的活動:組織十三位學生用長笛、薩克斯、單簧管等樂器演奏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學生的音樂時而寧靜肅穆,時而深沉悲愴,時而歡快欣悅。語文雖然是以文字形式呈現的,但是卻蘊含著文字表達不盡的內涵。就像美慧老師結課時所說的,“如果我們能把生活的經驗和感受化作文字,然后將文字中的感情用音樂表達出來,那是最美的結合。”美慧老師這一創新,不僅使學生達到了用音樂、用心靈詮釋詩歌的境界,更在這種學習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的能力。
綜上,臺灣國文教學是基于“課程綱要”的教學。當大陸推行的第八次課程改革走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的理性階段的時候,我們回頭看基于“課程綱要”的臺灣國文教學,應該能更好地反思課程改革中所走過的彎路、正在走的彎路,從而為選擇更理性和更具有操作性的課程改革措施做點思考。
[1][2][3][4][5][6][7][8][9][10]中國臺灣《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M].中華民國97年1月24日臺中(一)字第0970011604B號令發布。
[10][11]叢立新.講授法的合理與合法[J].教育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