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碧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 四川大學教授
1958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石碧,是皮革化學與工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對于國家實施的創新綠色發展戰略,有他獨到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作為四川大學輕紡與食品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育人無數,對國家東西部人才均衡問題尤其關注。
在今年政協會上,石碧院士在聯組會議發言時提出,希望國家從政策層面,加大對西部地區人才的激勵和支持,縮小東西部地區日益擴大的人才差距。因為在他看來,“創新也好,綠色也好,將來進一步發展的支撐是人才。人才是根本的根本。”
“建設創新型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重視,中央也把它作為重中之重來強調。”作為行業專家,石院士認為,就一個產業而言,創新和綠色是密切相關的,“創新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實現綠色發展,而已有的污染問題也應該通過創新來予以解決”。
他提到,過去基于粗放的發展方式,中國的經濟總量提升了。現在考慮到環境和資源等問題,要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但同時還要保障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怎么去做呢?
石院士說,我們一方面要吸收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科技創新的經驗,發展高科技產業。包括創造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品,開發在國際上領先的技術。“這樣才能有養得起這么一個泱泱大國的能力。”石教授說道,“這條道路別人已經給你攤出來了。”
而對于傳統產業,石教授認為,不能有污染的產業就停掉,“通過對污染源頭的控制,通過革新技術,很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是輕工行業的,這個行業占國家近30%的GDP。如果砍掉,那會涉及到十幾億人沒飯吃。這么大一個國家,你不能說把好多東西都給砍掉”。
他認為,“這就要求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發展高科技產業,又要通過創新,提升涉及到國計民生的傳統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
作為長期生活在祖國西部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石院士介紹說,自己收集了從改革開放以后,包括近五年的大量數據,“從那些數據上能夠看出,東西部地區高層次人才間的差距之大和我們國家大力推動實施的西部大開發略是矛盾的。而且矛盾十分突出。以前就大,現在越來越大。所以說,我們在政策上還是有問題的,不利于均衡。”
石院士建議說,希望我們國家在遵守人才流動"市場規則"的前提下,更好地發揮政府這只手的作用,出臺促進人才均衡發展的政策措施。
首先,在各類高層次人才選拔的時候,對西部和中部有明確的名額傾斜;其次,同樣條件下,同樣的人才,去西部發展的給予更高的待遇,來吸引人才往西部流動,也避免西部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人才,因為待遇問題而離開。
他舉例解釋傾斜政策對于人才發展的重要意義時說道,當東部的人才比較擁擠的時候,或者那里的人才發揮作用不是很好的時候,可以考慮往西部移動。在西部有特殊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很多申請則更容易達到標準,那么,東部調動到西部去工作的就會很有優勢;另外,假設東部支持500萬,同樣的人才去西部給1000萬,那么這些人在西部地區就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所以,石院士希望我們能痛下決心,實施新的人才流動機制。自己也準備再調研一些數據,寫成報告,會后再提交。“我們提交的途徑還是比較多的。我是政協常委,日常可以向政協提,也可以通過中央統戰部,直接遞交到中央。”
石院士認為,西部大開發,對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同樣具有全局性的意義,但是,“對于人才,一定要有差別化的政策。這執行起來可能會遇到很多阻力,但是確實是有用的,關鍵是看相關部門是否能夠愿擔當、有作為。”對于盡快實現東西部人才規模均衡,石院士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