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英
(福建省南靖縣第一中學,福建南靖 363600)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生命線,是歷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在當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學校用加班加點,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實行高強度、高難度的應試訓練等來提高學校的升學率。這確實會起到很大的效果,“苦干”是基礎,但是在“苦干”的前提下,更要“巧干”。為此,本文主要從以下方面來探討如何優化歷史課堂教學,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打造歷史高效課堂。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態度等都對歷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課堂的有效教學。很多學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到了高中,文理傾向又很明顯,學習興趣不是那么濃厚,學生對基本知識點、基本史實記憶不清,很多是應付聽課,應付做練習。在課堂上,他們不喜歡獨立思考,習慣于教師的滿堂灌,往往是被動學習,概括、分析、比較能力差,對歷史知識不會質疑或者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所以討論問題時,要么不發一言,要么偏離主題,沒有自己的獨創性,導致教師的教學目標難以達成。優化課堂教學策略,就是要采用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我們都知道,歷史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事件,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世界觀。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課堂教學的設置往往側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忽視歷史學科的人文屬性,忽略探究、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培養。這導致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選擇不合理,照本宣科,教學方法單一,沒有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忽視課堂教學的生成,忽略探究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培養。
相反,如果歷史教師博才多學,有深厚的史學功底,有較強的收集、研究史料的能力,有較強的歷史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那么他們就會創設優質的教學環境,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用完美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用飽滿的授課熱情來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環境主要包括課堂人文環境和課堂自然環境,它們影響和制約著課堂教學效果[1]。當前,我國大部分學校還沒有實現小班化教學,班級學生人數較多,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尺度,創設優質的教學環境,既要讓課堂紀律嚴明,教學活動井然有序;又不能太沉悶壓抑。課堂上,如果教師激情授課,學生積極配合,踴躍回答,師生間配合默契,課堂氛圍輕松,這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優化課堂教學,完成教學目標。
教師要認識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仔細研讀課程標準和教科書,將教學目標層次化、具體化,并根據課堂生成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強調預設和生成相結合。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更應如此。預設的關鍵在于考慮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預設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流程,選取符合教學實際需要的相關史料,同時精心設計課堂檢測和布置課后習題,習題在“精”不在“多”,要避免增加學生負擔。
教師在預設時,只需預設整節課的大致安排,因為課堂上會出現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學生在思考、回答、活動過程中有時會脫離教師預設軌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課堂中出現的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變動,及時調整教學目標,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當然,能否生成還得看學生的素質,教師要幫助學生抓住生成點,小心呵護學生的求異思維,允許學生對教材觀點提出質疑,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生成。
歷史教師要依據歷史課程標準,大膽取舍,有效整合歷史教科書。我們現在的歷史教科書是按照專題史進行編寫的,有些史實會讓學生感覺較亂或欠缺,所以要學會用教材來教,而不是傳統地單純“教教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歷史教科書進行有效整合。除了正確處理好選修知識點與必修知識的關系,還要增加史料內容補充教科書中史料的不足。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六“神權下的自我”中的“宗教改革”時,就可以結合選修課本中的“歐洲宗教改革”來講,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欲望。
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教學思路清晰,過渡自然,課堂結構嚴謹[2]。比如,導課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思考,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音樂、利用圖片、借助影視資料等直觀教具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輕松進入情境。同時,上課時要大膽留出預習時間,因為當下學生課業負擔重,課下提前預習顯然不太現實,要求學生有序快速瀏覽課文,獨立思考。而課堂問題設計要精心有效,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及時進行教學反饋,課堂教學中設置的問題要淺入深出,促進學生思考,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彌補教學中的不足。
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常見的有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討論法等。講課是一門藝術,它是教師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形成的,要求教師的語言要準確、生動、通俗、形象、幽默,感情充沛,節奏適中,適合學生的心理節奏,調動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處理課堂偶發事件等。
還有以直接感知覺為主的教學方法,圖片展示、參觀法和以實踐練習為主的教學方法,調查采訪、寫論文等。這些方法更能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參觀附近的名勝古跡、博物館,發現身邊的歷史,寫歷史論文、人物傳記理解、掌握歷史知識[3]。
總之,有效課堂就是要向45分鐘要質量。因此,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過程,大膽創新,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優化課堂教學,構建歷史高效課堂。
[1]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
[2]孫亮.創設有效問題情景 構建歷史高效課堂[J].文理導航(上旬),2011,(07):82,5.
[3]郭基勝.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三步走”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1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