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枝示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中學,福建廈門 361026)
自擔任海滄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責任督學以來,我觀察教育問題多了一個視角,那就是從“評”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學校的辦學。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我尤其關注近年來我區引進的一大批優秀青年教師及其成長。
2016年6月,我在一所完中學校看到這樣一組數字:在海滄區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中,該校有1人獲市特等獎(全市3名),6人獲市“綜合獎”一等獎,2人獲市二等獎,11人獲市“單項獎”。尤其是在市青年教師技能大賽中,2人獲市一等獎第一名,多人次獲市一、二、三等獎。對比數據顯示,該校青年教師競賽成績超過區同類校,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可見一斑。
從高校受教的金字塔式教育走到中小學施教的基礎教育,青年教師常常遇到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該怎么做。校領導為破解這一困惑,狠抓新教師入職三個“訓”[1]:一是通識培訓,給予入職者共同的認識和觀念,讓他們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語言和行為規范,明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道理;二是技能培訓,市區教師培訓部門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和強化,每一位新教師必須參加為期一周甚至更長時間的崗前培訓,熟悉未來工作的基本技能,給予管理者、教學者、研究者等不同角色的體驗與培訓;三是影響力培訓,每一位教師必須明白自己面對的不僅僅是求學者,更是未來社會的領導者和建設者,教師要擁有一顆敬畏之心,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
從課堂走向講臺的里程雖然并不遙遠,但如何讓青年教師實現從學習者向教育者的轉變,立足三尺講臺,播撒智慧光芒,他們需要補上許多課程,例如,怎樣備課,如何上課,如何做班主任,……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可能使他們那顆激情澎湃的心靈傷痕累累。
根據學校部署,校級領導分片包干一部分新教師,教他們制定個人發展目標,大到遠景規劃的制定,小到課堂細節的處理。為此,學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青年教師奔赴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重點師范院校培訓學習,讓他們作為“種子教師”參加“東師理想”的“1+1”研訓。
學校制定并啟動了《青年教師生涯發展三年規劃》,為每個新教師配備了業務導師和管理導師,讓優秀教師和教育管理行家為新教師的成長持續發力。導師引導新教師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研究教情學情、課堂生成、教育智慧,尤其是樹立“問題即課題”意識,專注于研究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升他們的教育技能;引導新教師運用科學的方法與同學交流、家長溝通,利用教育教學資源開展理論水平提升、專業素養磨煉、研究視野開闊等活動。同時,學校還加強對“導師”隊伍的培訓和管理,派他們參加“培訓者研修培訓”,制定出臺《青年教師帶教工作驗收考核方案》,引入考核獎勵機制,規范“導師”更好地履行職責。
培養新教師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要“學會傾聽”:聽新教師如何說、如何想、如何做,聽他們如何上課、如何說課、如何評課,聽他們如何規劃、如何實施、如何反思,聽他們如何研究、如何推進、如何結果……在傾聽中,抓住他們靈性的閃光點,發現他們發展的瓶頸點,尋求教育疑難的突破點。為此,導師必須跟新教師一起備課磨課、探究反思、聽課評課,在“聽”的同時,敏銳地感覺到他們成長的優勢與不足,彰顯長處,彌補短板。要多傾聽新教師的教育故事,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尋求最佳的成長策略。
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末,學校都請校級領導組隊檢查新教師教育教學過程資料,全面評估讀書筆記、管理筆記、業務手冊、教(學)案、教學反思、公開課、作業批改、教學技能賽、校本研修、聽課記錄、論文撰寫等的質與量。檢查結果在教職工大會上反饋,表揚先進做法、優秀教(學)案、教學反思等,對不足之處提出建議。每次學校的“檢查方案”都預先公布,校級領導和職能部門領導一起深入課堂、班級和教研組,檢查新教師的課堂施教、教學常規、班級管理、教科研等工作,一對一反饋,肯定優點和潛能,指出不足與對策,指明方向與目標,形成個性化的反饋材料,供新教師、導師和教研組長參考。
學校搭建多樣化的教師交流平臺,如書香閱讀、教師沙龍、征集教師故事、交流教育心得、召開教師座談會、開辟教師QQ群等,使學校與青年教師交談的渠道多元化、感觸公開化、思路無極化、探究深入化。
在培養青年教師過程中,學校在5個時間節點上要求領導和導師必須與新教師交談:(1)“制定發展規劃時交談”,知曉新教師的愿望,了解新教師的需求,發現新教師的期許,明確新教師的追求目標;(2)“入職半學期后”交談,請新教師談談自己的感覺感受感觸,研討施教過程遇到的新問題,如備課上課、課堂掌控、作業落實、教學成效、家校溝通、教學研訓等,引導他們走出困境;(3)“見習期考核前”交談,校級領導要與他們交談,聽聽他們的教育教學心得、從教過程成果、未來發展希望等,提供可能的鼓勵與幫助;(4)“考核結果出來時”交談,見習期考核只是一個小小的檢閱。學校領導借助茶敘等形式,充分肯定他們的努力,指出他們在目標、行動、動力等方面可供挖掘的潛能,激勵他們抖擻精神再度起航;(5)“教師遇到困難時”交談,一旦發現某位新教師情緒不對、精神欠佳,學校領導就會私下找這位教師談心,讓他吐吐嘈、訴訴苦,盡可能地引導他克服困難。
對于取得良好發展的青年教師,學校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為他們的成長點贊。在提供物質獎勵的同時,學校更多的是為他們的后續發展創造更多更有利的條件。比如,派他們前往重點師范院校進行繼續教育;選送參加區、市、省和全國各級各類基本功比賽和技能大賽等;在師生聚會上,隆重表彰獲得優異成績的青年教師,同時制作微信,廣為宣傳;在評優評先、職務晉升、后備干部培養等方面提供機會,讓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歷練成長。
如何讓每一位青年教師都獲得同等的成長福利?如何為未來的教育發展培養優秀后備力量?這遠不是一所學校或是幾所學校的事情。新教師如何快速成長,需要管理者為他們準確定位,夯實成長過程的每一個節點。青年教師畢竟年紀輕,閱歷淺;理論水平可能高,實踐能力肯定低。管理者要多褒獎長處,少指責短板,多指明方向,少公開批評,要給予適度的期待,不斷積累他們的長處,縮小他們的短處。青年教師對明天有無數的期待,管理者要保持耐心,允許他們慢慢長大,給予他們廣闊的天地,以寬容之心靜待花開。
當下青年教師多為“80后”和“90后”,全新的家庭背景和社會經濟文化背景,賦予他們思維多元、意識開拓、不守陳規、祈求變革的性格。學校因人而異地為他們搭建合適的舞臺,允許他們去嘗試、摸索、創新,去遭遇挫折、品味失敗、反思求進。
[1]張建平.小學初任教師入職支持體系建設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