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步文
(福建省長樂華僑中學,福建福州 350200)
師生關系伴隨新課改教育創新思想的貫徹落實正在悄然發生轉變,在傳統教育體系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課堂從屬地位的師生關系,已經無法適應創新型教育模式實踐需求,并成為制約教育內容有效落實的消極因素之一。為此,教師不斷總結以往教育經驗,在新課改教育理念指引下,探究師生互動良性關系落實方略,使教師得以有效掌握學生學習需求,以此為依據調整教育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構設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成效。基于此,為了使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水平得以有效提升,探究師生互動有效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在以往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以主體地位向學生灌輸書本知識,使學生無法積極參與到美術鑒賞課堂教學過程中,無法實現師生互動。基于此,高中美術教師應秉持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從教育實況出發,視學生為教育主體,豐富學生課堂教學準入路徑,提供師生互動平臺,凸顯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創新價值。例如,教師在進行“各地的風土人情”的教學時,可設計“小教師”活動,鼓勵學生以教師角色針對自身感興趣的內容展開課堂教學,教師作為學生聆聽學生所教授的內容,并與其他學生一起提出問題,在檢驗學生美術鑒賞知識掌握情況基礎上,可實現師生互動的教育目的,使學生感受到美術鑒賞課堂教學的無限樂趣。高中美術鑒賞課堂教學活動創新形式豐富多樣,不局限于“小教師”這種活動方式,如教師可采用問卷調查法的方式,詢問學生所期許的美術鑒賞課堂,思考滿足學生學習愿景的活動方法,豐富學生課堂參與路徑,提升師生互動成效[1]。
在傳統高中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有效完成教學目標,向學生機械灌輸書本知識,僅以書本內的美術作品為基礎,向學生講授美術鑒賞知識。然而學生對美術書本內固有內容早已失去興趣,該方法無法調動學生美術鑒賞學習積極性,使課堂變成教師的“獨角戲”,無法實現師生互動。基于此,教師可借助案例分析,掙脫書本知識對美術鑒賞教學的禁錮,用具有代表性與分析價值的案例,激發學生美術鑒賞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教育目的。例如,教師在進行“追尋美術家的視線”教學時,可導入圖片欣賞《月華圖》和《星夜》,引導學生把握畫面的情感內涵:畫面表現的是什么場景?和我們平時感受或記憶中的場景有什么不同?讓學生想象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個夜晚場景并描繪出來,特定的情緒怎樣影響我們對夜晚的感受?如果讓你以夜或者月夜為主題,你會怎么畫?和學生一起分析金農和凡·高畫作風格形成內因,與學生探討他們繪畫特色,引導學生通過探究金農和凡·高的成長背景,分析他們的畫作風格,使師生在高效互動關系中,構建高效課堂,達到追尋美術家視線的教育目的。通過案例分析學生可感受到美術家細膩敏感的內心,了解美術家的人文情懷,在有效落實美術鑒賞教育內容基礎上,達到提升學生美術素養的教育目的[2]。
以美術知識為基礎所設置的問題為學生指明美術學習方向,教師通過設置問題可實現師生互動,構設高效課堂,有效落實美術教學內容。基于此,高中美術教師應明晰問題設置對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意義,積極豐富問題設置方法,轉變以往在填鴨式教學法加持下向學生機械提問或統一問答等滯后性問題設置理念,迎合新課改教育浪潮,不斷提升自身教育實力。教師應結合學生美術學習需求,思考靈活創設問題的路徑,使問題成為搭建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為實現師生互動奠定基礎。具體問題創設方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設置課前問題。在課前設置問題可調動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勾起學生的好奇心,繼而愿意跟隨教師的指引揭開美術知識的“神秘的面紗”,在實現師生互動教學目標基礎上,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例如,教師在進行“美術與自我、社會”的模塊教學前,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你了解美術嗎?你是通過什么途徑了解美術的?你在什么地方看到或感受過美術……”通過設置課前問題,學生會在教師指引下展開針對性思考,得出問題答案的過程,就是與教師形成互動的過程。待學生思考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學生通過總結問題的答案會發現,美術不是束之高閣無法觸摸的藝術,美術藝術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引導人們了解美、感受美。在實現師生互動基礎上,達到有效落實教學內容的目的。二是設置遞進型問題。問題幫助找到了解客觀事物的路徑,有些事物無法通過單一化的問題展開深入認知,需要通過循序漸進的問題,搭設深入客觀事物的“階梯”實現系統認知。例如,教師在進行“托物寄情”的教學時,可利用PPT向學生展示一幅梅花畫作——《墨梅圖》,詢問學生通過觀察看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看到了一枝舒緩生長且芳香滿溢的梅花,有的學生說看到了一首王冕題《墨梅圖》的詩: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開花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教師在肯定學生觀察成效基礎上,應繼續詢問學生這首詩與美術畫作之間的關系。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深入分析詩句,再次審視《墨梅圖》,繼而明晰王冕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美術創作目的。三是設置針對性問題。師生在互動過程中會碰撞出思維火花,教師以學生美術鑒賞教學內容認知情況為依據設置針對性問題,使教育內容與學生美術鑒賞個性化學習需求相契合,實現師生有效互動[3]。
我國已經邁入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時代,伴隨互聯網及電子計算機的普及,信息化教學法已經成為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路徑之一,為實現師生互動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進行“什么是美術作品”的美術教學時,可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播放一組美術繪畫作品,同時配上輕柔舒緩的音樂,引導學生進入美術鑒賞的世界中。待美術作品播放結束后,教師可利用幻燈片,將這些美術藝術作品展示出來,同時鼓勵學生進行美術作品賞析探討,激發學生思維活性。為了實現師生良性互動,教師應放低身段積極參與到學生群體的探討過程中,深入學生的美術思想中,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教師可通過總結學生探討成果,分析學生美術學習需求,以此為依據靈活構設美術課堂,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美術學習,在有效落實美術教育內容基礎上,達到師生有效交互的教育目的,凸顯信息化教學方法應用價值[4]。
綜上所述,高中美術鑒賞教學需要通過創新教學活動,借助師生互動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問題設置及信息化教學法等模式,為學生積極參與到高中美術鑒賞課堂教學過程中提供路徑,為課堂教學營建和諧氛圍,在有效落實美術鑒賞教學內容基礎上,達到師生互動教育目的。
[1]郭大命.師生互動與畫共舞——高中美術鑒賞習作“三步批改法”進行有效鑒賞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6,(06):202-204.
[2]陳華青.高中美術鑒賞課中的師生互動的探究——以鑒賞“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為例[J].藝術科技,2016,(09):360.
[3]姚清.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方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09):195.
[4]謝麗玲.互動教學在高中美術鑒賞中的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