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娟
(江蘇省南通市第二中學,江蘇南通 226000)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括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公民道德、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等方面。為了讓核心素養真正得到落實,將其細化到具體的學科教學中是根本的途徑,也因此出現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對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而言,其核心素養就是學生經由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后形成的具有思想政治學科特征的素養。縱觀思想政治教學的歷史可以發現,無論是知識體系的形成,還是核心素養的培育,都需要思考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落實國家思想政治的課程意志;二是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與學生高效建構知識,形成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的培育高度相關。對于一線教師而言,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與教學的具體策略又是密不可分的[1]。筆者在此提出綜合性學習、辨析式學習、體驗式學習三種學習策略與同行切磋。
思想政治課程具有異于其他課程的性質,它是指向學生思想的,內容上又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哲學、法律等多個領域,其不僅指向知識的理解,更指向知識的運用,而且這個運用不是學科性的而是社會性的,不是工具性的而是人文性的。我們生活中常說的“思想覺悟”就是對這種課程性質的通俗描述。基于我國傳統的歷史文化與獨特的國情,高中思想政治教學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遺傳革命先輩的紅色基因,以進一步豐富、發展能夠植根于心的紅色思想與政治文化。
由此可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其需要讓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實施教學。
以《多彩的消費》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分析教材可以看到,教材在描述消費的時候,是從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入手的,基于人們在生活中消費的需要提出的問題常常是:消費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消費類型有哪些?人們的消費結構是怎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又發生著什么樣的變化?而要回答這些問題,學生所需要思考的又不是單一的。通常情況下,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涉及這樣的一些領域的知識:一是社會,二是經濟,三是文化,四是消費觀念。這些領域的知識是豐富的,比如說社會因素對消費的影響,往往體現在人所處的自然領域、風俗習慣等對消費的影響;經濟是指人的經濟水平,其是消費的基礎;文化影響著不同地區人的消費習慣,也間接影響著人的消費水平;消費觀念與經濟水平相關但又不完全重合,說白了就是如何花錢影響著消費水平。這樣的分析還可以進一步細化,比如說文化對消費習慣的影響,涉及風土人情,涉及健康觀念,涉及飲食文化,這些都是不同領域的知識。因此在實施本內容的教學的時候,教師所面臨著的學生的思維空間是很大的。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會遇到另一種情形,那就是學生未必能夠想到從這些領域去展開思考。這個時候教師就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是就此避過不談,還是面向學生積極引導,顯然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來看,后者是我們應該的選擇。筆者曾經做過嘗試,在教學中通過樹形力的方式從“消費”這一關鍵詞開始,引向社會、經濟、文化、消費觀念等,然后進一步引向更細致的領域……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是一個從消費發散出去的系統知識,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為本章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還可以讓學生對基于消費而生成的核心素養理解更為充分,而這正是“多彩的”消費的本質含義。
思想政治的教學是面向學生的思想的,是追求學生對政治觀念的思想認同的,這種認同顯然不應該是生硬的說教與強迫式的要求,而應當是學生自主建構、內化的結果。而學生自主建構與內化的契機,往往來自教師引導學生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辨析。
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正本清源,而此時我并沒有選擇說教的方式,而是引導學生去辨析。我先讓提出問題的學生說說他的思考邏輯,這個學生的邏輯是這樣的:家里用途不大的東西通常都是扔掉。于是我追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你面對的不是家中毫無價值的物,而只是沒有發現價值的人,你會怎么辦?是放棄嗎?學生卻也“反駁”:如何判斷少數民族的價值呢?學生一問出這個問題,筆者就知道教學的轉機出現了,于是筆者讓學生一起去思考這個問題,并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討論的結果是尋找到了兩個看待問題的角度:一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二是政治與經濟的關系。通過辨析過程不僅改善了學生的思維方式,為關鍵能力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同時也優化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需要的必備品格。
思想政治教學最終是面向實際問題的,是需要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時能夠產生正確的認識問題的方式與能力的。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給學生創設體驗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就一些實際問題進行體驗式學習,這樣對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也是很有好處的[2]。
在《神奇的貨幣》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領略貨幣的“神奇”,尤其是貨幣發展過程中的神奇,筆者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身處一個使用貝殼或布帛為貨幣的時代,你會如何認識自己身處的情境?這個問題實際上很具驅動性,因為在以貝殼或布帛為貨幣的時代里,其商品經濟一定是比較單一的,而用這兩者是可以衡量絕大多數商品或者勞動的價值的。當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時,再讓學生思考:貨幣演變的推動力是什么?于是學生的思維又進一步邁向了社會發展的因素,而這就為學生認識貨幣的神奇提供了新的空間。
總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面向核心素養培育的需要,需要堅持策略優先的原因,因為恰當策略的使用,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清晰化,從而保證核心素養培育的條理化。
[1]張忠坡.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江蘇教育,2016,(19):49-51.
[2]牛學文.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策略[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 2016,(Z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