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松陵第一中學,江蘇蘇州 215200)
心理專題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對初中生心理的一種了解、分析、改造、重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政治教師要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與學生接觸,全面了解掌握,為每個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方案,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
心理引導的基礎是對引導對象的了解。以往我們都是采用談話的溝通方式,與學生交流,但這種方式很多時候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學生在交談時也會有一定的“心理保留”,這種狀態下往往會產生“不對癥”的效果。面對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經常會仔細觀察學生,從學生的言語、行為等方面分析學生的生活細節,從這些細小之處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分析,進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在講解人教版《道德與法制》七年級上冊《愛在家人間》這部分內容時,我會組織學生演講活動,以“我眼中愛的體現”為主題,讓學生自由發揮。這個活動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演講得多優秀,而是讓他們在演講過程中能夠反映出一些心理特點。例如,一個叫王強的學生在演講過程中,手總是很不自覺地摸鼻子,尤其在他話語間斷的時候,他就會有這樣的表現。基于此,我認為他性格比較內向,不擅長與人交談,面對這樣的情況,我為他制訂了他的個人計劃,并在課余時間將我的建議寫在一張紙條上交給他,讓他自己去閱讀。紙條中建議他在演講或者說話時,雙手握緊,用手部的壓力來緩解心中的壓力。通過這樣的方式,這個學生開始發生轉變,逐漸地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整個人也變得更加自信。
從心理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這個成功包含擁有一定的財富和地位,我們對學生的教育要從“硬性”要求轉變為“潛移默化”的引導。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用名人的成功實例鼓舞學生,激發學生的斗志,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并且讓這個理想成為學生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
比如,在講解《增強生命的韌性》這部分內容時,我在講解課本內容的過程中,融入了一些名人實例:“哥白尼的童年充滿好奇心,很愛問為什么。他經常會纏著家長問這問那,但是很多問題,他的父母根本回答不出來。在這種狀態下,他并沒有放棄,而是決定自己探索,在探索過程中,他遇到很多挫折。有一次,他為了找出‘晴朗的夜空為什么有那么多星星而白天卻沒有’的答案,竟然自己爬到房子上來觀察,差點掉下來摔傷?!薄爸鞒秩藯顬懺诟偁幣鞒秩说倪^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一次……”當講完這些名人故事后,學生的精神狀態很高漲,我順勢而導:“同學們,你們有自己的理想嗎?你們想怎樣來實現呢?”讓學生在課堂上寫下自己的想法,并且寫出自己要怎樣做。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學習理想的牽動下,注入了動力,內心也更加豐富。
樹立理想要注意現實性,可以引導學生樹立長期理想和短期目標,并且制訂切實可行的奮斗計劃,以每個學期為單位。在這種動力的促進下,學生會自覺地投入學習,同時在心理上,這些案例也能對學生產生一種鼓勵的暗示,讓學生充滿希望。
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面對強大的信息技術,我們可以將這種高科技手段應用到教學中。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視頻,展示一些圖片或者網絡鏈接,實時擴充教學資源,通過一些感人的、幽默的內容豐富學生的情感,進而對學生進行心理暗示和心理引導。
比如,在講解《情緒的管理》這部分內容時,主要是讓學生學會管理自己。在課堂上,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幾個實際案例,其中一個是憤怒后打架造成了不良后果,還有一個是因為比賽得了第一而喜悅。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將“情緒”引入其中,讓學生對“情緒”這個精神層面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引導學生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然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談談自己的情緒”,說說自己在什么時候情緒最高漲,什么時候情緒最激動。一個學生說自己曾經因為努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名次,當時很激動,同時也因為自己的驕傲,成績下滑得很快,自己又很懊悔,這就是他心中情緒的感受。接著,我又引導他:“這兩種情緒再出現時,你會怎樣做呢?”相互之間的交流,讓學生的內心更加豐富,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能讓學生體會到不同類型的感情。在面對挫折和挑戰、痛苦和喜悅等心理時,他們能夠自主地疏導自己,逐漸接受,進而正確處理。面對挑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用言語進行一些講解,輔助學生理解,讓學生體會得更加深刻。
在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組織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因為社會實踐活動是反映當今社會發生的事件、時代的氣息,學生參與其中能夠對這個社會的風氣更加了解,對我國的發展了解得更加透徹。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評價自己、評價他人,看到他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對自身問題進行反思,有針對性地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
比如,在講解《法律為我們護航》這部分內容時,我會組織學生進行法律活動,借助“12·4法律宣傳日”,與社會志愿者協會聯系,將學生融入志愿宣傳活動。在這個過程里,學生通過實際參與,在宣傳前就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在宣傳過程中,自己又為別人講解一些法律案例。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收獲知識與內心的充實。在活動結束后,我會邀請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很多學生表示,在這次活動中收獲很多,對我國的法律有了更多的了解,自己要遠離犯罪行為,同時看見他人觸犯法律的行為會及時阻止,減少我國的犯罪率,讓社會更加平穩。通過學生的話語,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得到提升,心理素質逐步加強。
在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時,可以號召家長進行參與,形成親子活動。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同時在活動中還能增進父母與學生的溝通,讓家長更了解孩子,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提升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
近幾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得到飛速的發展,但仍然處于探索和發展時期。我們應該借鑒一些成熟的心理教育經驗,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分析,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用較高的心理素質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挑戰,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1]王家睿.基于心理暗示的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路徑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4,(04):9-11.
[2]夏正恬.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6,(97):161-162.
[3]周麗娟.淺談在道德與法制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7,(0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