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飛
(江西省于都縣林業局,江西 于都 3423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也更加突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始森林資源保護力度不夠,樹木被肆意砍濫,不僅使環境質量越來越差,而且也造成了生態失衡,大大提升了自然災害發生的幾率。面對這樣的情況,必須采取相應技術措施,加強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改善環境,以促進社會經濟更好的發展。
對我國森林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同時也是林業建設的基本要求,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為了盡快實現這一目標,維持生態平衡,就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同時相關部門還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計劃,確保管理方法的科學性,真正落實森林保護管理工作,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管理效果,促進林業更好的發展。為了使可持續發展目標得以實現,必須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創新傳統林業建設理念,使綠色環保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滲透保護森林、愛護森林人人有責的理念,進而為其管理工作開展奠定良好基礎,促進林業朝著綠色、生態化方向發展。
隨著經濟不斷增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造成了破壞,不僅使空氣質量不斷下降,給人們身體健康也造成了不良影響。當前環境下生態問題逐漸成為社會研究的主要課題。為了有效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就必須加大對森林的保護力度。只有森林覆蓋面積擴大,才會使其具有更強的吸附二氧化碳能力,不僅能夠吸收空氣中大量的污染顆粒,提升空氣質,而且還有利于維持生態平衡,減少自然災害發生概率。因此,針對當前糟糕的環境,對森林進行管理與保護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為人們營造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提升人們身體健康水平[1]。
新階段,森林覆蓋率下降已經成為我國社會迫切要解決的問題,雖然退耕還林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但是真正實施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必須要通過其他途徑解決該問題。這就需要積極采取森林保護、撫育、管理的有效方法,最大限度減少森林破壞的問題,挖掘林業發展的可行性,為提升森林質量提供有利保障,進而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森林資源之所以日益減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監督力度不夠,監督管理工作沒有落實。在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為了更好地保護森林,必須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不僅要提升內部監督管理力度,而且也要對外部管理加以重視。首先,進行內部管理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相關部門作用,相關工作人員要各盡其責,要提升對森林保護的重視度,并將森林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做好相應的監督管理工作,才能減少破壞森林現象的發生。其次,要進一步加強外部監督管理工作[2]。在實際生活中,由于經常會出現一些素質低、森林保護意識差的人對森林任意破壞,甚至為了個人利益對森林任意砍伐,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對這種不良行為進行嚴格監管。針對個別嚴重的情況還需拿起法律武器對森林進行保護。
(1)進行事前控制,根據當前森林資源的具體情況制定一份詳細的管理計劃,并且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為實際森林保護與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了提升檢查效果與管理效率,可以建立相應的信息反饋平臺機構和交流平臺,這樣不僅可以了解更多的有關森林問題,而且還能通過有效的交流與溝通使問題得到更好的反饋,降低問題解決的難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減少森林資源損失,為以后的森林保護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2)進行事中控制。相對來說,該階段的控制工作是有一定難度的。由于破壞森林的現象已經發生,對其進行控制時必須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實地調查,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解決資源適應性管理問題。同時,還要確保森林保護與管理工作中的利益平衡[3]。
(3)進行事后控制。為了提升事后控制效果,需要建立與當地森林資源情況相適應的事后控制系統。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不僅要搜集各種有關森林保護管理信息,而且還要精心設計反饋控制功能,這樣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廣大群眾關于森林管理的反饋信息。除此之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信息反饋機制,提升信息反饋的效率,這樣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反饋,并根據相關反饋情況,采取有效方法及時解決,進而最大限度減少森林損失。
在當前環境下,森林資源已經逐漸成為人類寶貴的財富。為了減少森林破壞現象的發生,就必須提升管理部門和民眾的保護森林意識,使其真正認識到森林的管理與保護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這樣才能使相關管理部門更好的履行責任和義務,將森林管理工作落實到位,減少森林破壞現象的發生。與此同時,還要對民眾進行相關教育和引導,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森林保護工作當中,并做好保護森林宣傳工作,營造良好的保護森林、熱愛森林的氛圍,使居民都能夠認識到森林保護的重要性,將森林保護付諸實踐。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有利于調動民眾保護森林的積極性,使民眾能夠主動對違法人員進行舉報,共同輔助地方有關管理部門工作,進而形成全民監督與管理。
制度是森林保護與管理工作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該工作順利進行的有效保障。尤其是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相關部門經濟糾紛的問題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森林管理的效果。所以必須要進一步健全各部門之間利益協調制度,將具體任務落實在每個部門中,甚至是落實在每個人身上,使其在各盡其職的同時,相互配合,共同為森林保護工作而努力。另外,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其思想觀念也有了一定改變,對森林資源也更加重視,因此,只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森林管理效果,滿足當代人們的需求,維持生態平衡,促進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4]。
隨著森林規模的不斷擴大,森林病害問題也更加嚴重,不僅影響了樹木的生長,而且也影響了森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為了使樹木健康生長,擴大我國綠化面積,就必須做好相應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因此,林業有關部門要及時展開科學預防工作。為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最好采取綠色的方法治理病蟲害。在治理過程中,要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首先,要堅持適地適樹,挑選優質樹苗,尤其要對其抗病蟲害能力進行充分考慮,一般來說,混交林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所以要積極培育混交林,同時還要對新的樹種進行學習和了解進而解決我國林業樹種單一的問題。其次,要將病蟲害防治工作貫穿林業生產的每個階段,并積極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提升防治效果,為樹木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相對來說,傳統的森林保護與管理方法比較單一,難以滿足現代林業發展的需求,為了提升管理工作的質量,必須對其管理方法進行創新,確保林地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可行性。在實際管理工作中,要對森林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科學的解決問題。同時還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統,對相關信息進行整合,使其管理工作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進而提升工作的質量與效率。而且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依法治林,對森林進行嚴格的管理和保護。
當前環境下森林保護與管理任務緊迫,必須要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建立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而且還要采用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技術方法,做好預防工作,同時要不斷創新管理方法,科學管理林地,做好森林病害蟲防治工作,為樹木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進而提升森林覆蓋面積,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共促共進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