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會
(貴州省畢節地區織金縣綺陌街道阿烈小學 ,貴州 畢節 551700)
引言:小學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教師應通過探究式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學習能力,加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意識,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效果[1]。小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求知欲,對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探索精神,教師應該運用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引用探究式學習方法,以此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欲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動腦能力,比直接灌輸思想更為重要[2]。小學數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倘若學生在學習中無法掌握之前學習內容,那么在之后的數學學習中,會變得十分困難,這也是無法有效提高數學成績的重要原因。針對這一問題,數學教師應注意教學方式的有效性,可以通過創設探究式情境,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獲取數學知識,不僅有助于思考問題,還能改變以往對數學的看法。在數學情境的帶動下,生動的教學內容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相遇問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以下探究情境。教師問學生:“在去往學校的途中,你們是否會注意周邊的景物?是否有留心觀察馬路上汽車行駛的方向?”學生開始回憶并認真思考,然后回答:“汽車的行駛方向是不同的。”然后,教師組織學生繼續探究,“如果車輛在一條馬路上,并且從兩個不同的方向駛來,經過一段時間后會發生什么?”同時,讓兩名學生模仿行駛中的車輛,在講臺上表演,學生通過直觀的視覺感受,回答道:“一段時間后,兩輛車會相遇”。進而,教師引出本節課中,時間、速度、路程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多媒體播放教學課件,生動講解課題。有了之前的情境表演,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思維也變得更加活躍,有助于加深本節課的學習。
國家的富強離不開對人才的培養,小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加強對小學生科學素養與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助于綜合型人才的養成[3]。并且,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對學生基礎教育重視度逐漸提高,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受到教師青睞。該模式是以學生為本,通過引導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考意識,促使學生主動獲取更多科學知識。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離不開教師的鼓勵,教師應以親切的話語、樂觀的態度,關愛每位學生,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想法,積極探索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分數的基本性質”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使用圖片導入本節課內容,讓學生指出圖片中不同式子的關聯性,學生認真思考后獲得答案。接著,教師又問:“你們是如何得知這些分數是相等的,這樣的分數還有哪些?”為了加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通過折紙的形式進行演變、推到。從而發現,當折疊次數一樣時,分數才能一樣。通過這種探究式教學方式,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掌握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的教學宗旨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現知識、獲得知識、掌握知識,通過潛移默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并逐漸形成符合自身發展的學習技巧。為此,教師應選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實現這一目標。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三角形的內角和”這部分教學內容時,可以利用科學探究模式幫助學生養成探究知識的習慣。為了引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概念,教師首先讓學生思考“三角形的內角和多少?”學生根據之前學習的三角形有關內容,猜測其為180度。隨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驗證,并問:“是否所有三角形內角和均為180度?”組織學生動手測量,通過實踐驗證自己的結論是否正確。在此次教學環節中,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學生在猜想、推理、驗證等環節中得出的數學結論,不僅數學思維得到發散,而且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科學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落實新課標的教學宗旨,還能有效完成教學目標。
結語: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學模式也在不斷創新。探究式教學十分符合學生心理特點,能夠在融合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思維,是一項有效的教學形式。在數學課堂中使用該模式,不僅能夠活躍學生思維,還能養成自主動手能力,讓學生在思考中學會解決問題,這樣既有利于提高數學成績,也能為今后數學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