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世武
(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白沙完小,云南 麗江 674101)
引言:小學科學課程對于小學生的科學思想啟蒙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科興趣的培養,在教學中開展趣味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科學求知欲,打造良好的小學科學課堂[1]。
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年齡小,對知識的接收和理解能力偏弱,但是卻對周圍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教師可以從小學生年齡特點出發,營造良好的科學課堂氛圍,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如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科學教材中學習“植物”的內容,教師用充滿趣味性的語言開場:同學們,在家里爺爺奶奶每天除了鍛煉身體之外還會做什么?同學們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一定會有同學回答養鳥養花。教師提問學生:你們是否觀察過自己家的花花草草,他們有什么特點?現在同學們請看窗外,一起來觀察大樹。教師通過本課內容引導學生對事物要善于觀察,并做好觀察筆記。如對大樹從下到上的仔細觀察,發現大樹由樹根、樹干、樹冠組成。通過學生有序、細致的觀察得出科學結論,能夠對樹的整體形態有清晰的認識和把握,鍛煉科學思維。
科學學科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聯系現實生活,從而實現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科學的點滴,同時利用所學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教師注意的是,教師將趣味實驗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體會科學學科的魅力。如學習“尋訪小動物”的內容,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觀察指定小區的流浪貓的活動,同自己家養的小動物生活狀態相對比,使學生通過觀察流浪貓的習性、出入地點、數量等,樹立學生愛護小動物的意識,通過對科學的學習,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結語: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將科學實驗趣味化,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科學學習思維,為今后繼續學習科學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