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拴
(河南省林州市五龍鎮石陣學校,河南 林州 456576)
引言: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人終身受益,但好的行為習慣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養成。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結合幼兒的發展特點,從教學層面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氛圍與環境,以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1]。幼兒教師除了具備較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應站在幼兒未來發展的的高度做一個教育的有心人,肩負起幼兒教育的重要責任,身體力行,采取多種有效方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使幼兒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育并不完全是教師自己的責任,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影響也同樣重要。當前,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家庭在對幼兒的教育方式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如部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過于寬松,放任孩子任性的習慣;或者有的家庭對孩子教育過于嚴苛,使孩子性格內向,恐于表達;亦或者對孩子的教育采取“放養式”的態度,過于順其自然,一旦發現問題,很難幫助孩子改變,有時甚至將責任完全推給教師?;诋斍昂芏嗉彝ソ逃變旱默F狀,教師應協助所在班級的每個家庭,與家長進行積極溝通,互通有無,全面了解孩子在家、校的真實表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解決孩子出現的不良問題,并做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遠離不良習慣的困擾,使其逐漸向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方向努力。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充分重視家庭氛圍的營造,教師要引導家長做積極的溝通與疏導,家庭與學校聯合、共同努力,從而對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產生積極的影響。如家長積極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但一定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要安排超越孩子能力范圍的事情,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心理承受能力。如幼兒階段鼓勵孩子幫助父母做部分家務,或者幫父母洗水果、扔垃圾等。通過幼兒身體力行參與分父母部日常的工作,使其在心理層面意識到父母的辛苦,從而在今后的成長中不斷提醒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減輕父母的負擔,這便是良好行為習慣的啟蒙養成。教師積極引導家長在幼兒教育中嚴愛有度,不萬事包辦,對于培養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等多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具有重要作用。
幼兒階段的教育更多是體現在制定各種規則方面,教師對班級的孩子提出總體規則性的要求,孩子則必須服從。教師利用規則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監督和制約,從而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但是通過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并不是最終目的,在日常幼兒教育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以規則為各項行為的出發點,從規則要我做逐漸轉變為我要做,從而使孩子形成獨立的自我約束與判斷能力,對于一件事情有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并能夠思考出正確的應對與解決辦法[2]。如在學習“水是生命之源”的內容時,學生了解到水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節約用水的意識,同時對于幼兒園的小伙伴發生浪費水的現象時,能進行及時的勸阻,告知對方水資源的重要,我們要節約用水。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做自我與他人的評價,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出發,形成幼兒樂觀、進取的良好精神面貌。在于他人的溝通交流中,也要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切實考慮對方的感受,做到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蘊含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要培養孩子善于發現生活、從環境中尋找答案并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能力。如過馬路時謹記“紅燈停、綠燈行”是好的習慣,在幼兒園的樓梯、過道不大聲喧嘩,有序地上下樓是好的習慣,在家里吃飯時,等長輩都入座一起開飯是好的習慣……很多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孩子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把握,教師要善于引導孩子多參與生活實踐,了解什么事情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建議教師結合班級孩子的實際情況,做相關行為記錄并及時分享。如XX小朋友上課要去洗手間,主動舉手示意老師,經過老師的同意后,才去洗手間。或者XX小朋友將地上的紙屑扔進垃圾桶,是講衛生的好學生等。把握生活、學習細節,通過周圍同伴你積極、正面的影響,使孩子有意識地養成自我的良好習慣,對教師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教育收獲。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于一個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教師在幼兒教育工作中,要肩負起幼兒發展的重要使命,做到用心、細心、誠心,全方位掌握孩子行為習慣的發展動態,采取多種有效的方法,助力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