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孝春
(重慶市云陽縣縣民德小學課題組,重慶 云陽4045000)
他們曾經親自撫育過孩子,陪伴過孩子,對孩子不同階段的身體心理發展特點有所了解,積累了一些育兒經驗,撫養孫輩更能得心應手,一定程度保障了孫輩的健康成長。
年輕父輩們要么忙于事業應酬,要么追求瀟灑享樂,根本沒閑照顧孩子。有了祖輩們的介入,無條件的付出,他們完全放心信任,祖輩對孫輩的親情關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保姆都無法比擬的。祖輩們萬般呵護孩子,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環境及最優質的服務,給孩子帶來足夠的安全感、歸屬感及滿足感。
如果父輩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就易產生一種被拋棄不安全的感覺,內心深處會留下陰影,導致情感錯位,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出現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影響親子關系。孩子從小就跟祖輩在一起,或多或少會養成一些父輩看不慣的行為,當父輩急于去糾正孩子的所謂問題行為時,孩子就會出現推卸責任不聽指令的對立情緒,就會更加疏遠父母,尋求祖輩庇護回到祖輩身邊引發家庭矛盾。
許多祖輩文化層次偏低,教育理念比較落后,對孩子身心特點一知半解,固步自封拒絕更新,用陳舊的經驗教育孫輩。比如從小教育孫輩不準看電視電腦手機傷眼睛、不準地上爬來爬去弄臟衣服、不準玩泥沙石頭危險、不準學游泳射擊不安全、不準把玩具拆開免得弄壞、不準接近小動物染細菌等等,由于祖輩的極端認識抹滅了孫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忽略了孫輩發散思維的培養,妨礙了孫輩觀察、感知、記憶、想象及創造力的開發。
綜上所述,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如何發揮其教育優勢揚長避短,使孩子們快樂健康地成長,還需兩代人共同努力,共同關注。
由于祖父輩兩代人出生與成長的環境及時代的顯著差異,他們在教育孩子的觀念方式上自然會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祖輩們一般觀念陳舊、知識老化,容易固執己見,教育孫輩的觀念方式過于傳統單一,不求創新,僅注重道德與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給孫輩更多的約束和說教,忽視早期教育與智力開發,不利于培養孩子創造思維,不利于張揚孩子的個性;父輩們思想大膽,觀念更新快,方式多元化,接受的知識信息更多,更注意培養孩子創造思維和探索精神,重視感官經驗及生活知識的獲得,注重孩子智力開發及個性發展。因此兩代人要多一些溫和的溝通,父輩們要建議祖輩們利用育兒書籍、電視電腦、家長學校、網絡培訓等媒介自覺接受新觀念,學習新知識,了解現代科學育兒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影響孫輩;父輩們也要尊重祖輩,理解祖輩的良苦用心,虛心學習借鑒祖輩正確的育兒經驗,形成兩代人“合力育兒”。
父輩們可用事實或身邊人的交流間接影響祖輩,傳播科學育兒知識,相互學習,讓孩子健康成長。例如,在食物方面,祖輩讓孩子喜歡吃什么就吃什么,父輩可以建議祖輩讓孩子多吃點營養綠色食品長壯長高,少吃喜歡的垃圾食品;在管教方式上,祖輩管教孩子都傾向于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松,父輩可以建議祖輩尊重孩子,適當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既不能專制也不能溺愛,應寬嚴適度,父輩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祖輩千萬不要出面干涉,維護孩子父母的權威,倘若教育不妥可以背后指出改進。否則,就會出現三種聲音:“父輩對祖輩說,您這樣做對孩子不好;祖輩對父輩說,你也是我們帶大的不也挺好;孩子會說,哎呀,煩死了,我該聽誰的好呢?”如此僵持下去,孩子無所適從,所以兩代人一定要相互協商達成共識。
祖輩們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孫輩身上,對孩子過于寵愛,為孩子“全方位服務”,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予以滿足,致使孩子刁蠻任性、意志薄弱、缺乏獨立性、自私自利、難以與人相處;父輩們要及時和祖輩溝通,提醒祖輩注意對孩子的態度,幫助祖輩做到不溺愛孩子,對孩子滿足有限,幫忙有度,培養其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意志。
總之,隨著現代家庭隔代教育的普及,呼吁教育部必須盡快結合我國家庭教育國情構建一種從嬰幼兒到學校的全程教育體系科學模式,讓祖父輩們各自定位,各自發揮積極的有效的教育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充分發揮隔代教育優勢,提升祖父輩們養育孩子的素質,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及行為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得以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