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艷
(內江天立(國際)學校,四川 內江 641000)
計算能力不僅是學好數學的基礎,還是一種重要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低年級,培養好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僅可以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更能培養學生形成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分析。
做計算的根本在于掌握其相關的概念、法則、定律和性質。倘若學生已經深刻理解了這些最基礎的知識,做計算就會很熟練,基本能做“到快而準”,相反,學生就會盲目的照搬計算方法,由于算理理解不夠而出現一些細節上的錯誤,也就是平常大家所說的“粗心”。如“4+33=73”“880-50=350”等等,這些所謂的“粗心”錯誤,其實主要原因是學生對算理掌握不到位,對數位的理解不夠透徹。由于不理解算理,學生只知道去記住計算方法,不清楚為什么要這樣計算,那么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方法混亂,注意不到細節的情況,以至于在計算時出現一些在我們看起來很可笑的知識性錯誤。例如“3元+6角=9元”,在我們成人看來很好笑,也很簡單,以為學生做錯是粗心,其實是學生根本沒有理解到人民幣單位“元、角、分”之間的關系。
1.寫字潦草,造成書寫模糊而出錯。部分學生學習的態度不夠認真,書寫馬虎、只追求速度,結果出現“0”寫成“6”,“7”寫成“1”……這種書寫隨意,書面模糊不清導致出錯的現象在低年級經常出現。
2.審題不清。主要表現有:①數字、符號抄錯,如試題上是“23-7”“14+6”,抄下來就變成了“32-7”“14×6”;②抄錯題目,比如算式中數字點到,上下題互換,左右題顛倒。
3.無檢查意識。有的學生過于自信,做數學計算從不檢查;有的學生則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懶得檢查;還有的學生完成作業之后后都是讓家長幫忙檢查,存在這些心態的學生不在少數,這就導致了學生從小養成了一個不愛檢查的習慣。
數學計算最關鍵的在于理解算理。只憑記方法,反復的做題訓練,而不去理解算理,熟練的運用算理,做過的題也許沒問題,但題目往往是變化多端的,不理解算理就沒有辦法做到舉一反三和變通。并且是我們希望學生成長為一個有思維能力的、會變通的人,而不是靠反復練習只會做題的機器。
在計算教學過程中,正確的計算結果必須依靠準確的算理來保證,計算的速度則需要熟練的掌握算法來提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循序漸進,滲透算法、算理,一步一步的提升學生的計算水平。
有些學生錯誤率高,和學習習慣是分不開的,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教師對學生書寫的要求要嚴格,必須做到認真、工整、格式規范。
其次,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分析和審題習慣。平時在做題的時候,就要教授學生注意關鍵的信息,下筆前要認真分析題目的意思,看清楚計算的符號和數字,不能因為計算簡單就不細致,盲目的去做。最后,幫助孩子養成自覺檢查、糾錯的習慣,拒絕盲目自信和偷懶現象,找到適當的契機去教育和鼓勵孩子做完題一定要檢查。
一些發散性的問題,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得出自己的最佳解答方法,看怎樣做可以使問題簡化,再用學過的計算法則進行解答,然后對比難度大小。通過這樣的探索過程,學生會發現許多有意思的計算小技巧,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例如14×52×2+14×10×15,直接按照法則計算,就比較繁瑣,如果把14×52×2改寫成14×10×5×2+14×4,就可以用簡便計算了。
教師要給學生營造一種練習計算的氛圍,有了良好的練習計算的氛圍,孩子們就會不自覺的去學習和努力。
1.可以在教學中,穿插師生之間的計算比賽,激發學生興趣,每天都要有固定的多少道計算訓練題,有專門的積分模式,讓學生逐漸形成每天都要練習計算的良好習慣;
2.定期開展學生間的計算比賽,并評通過比賽評選出“神算手”,這樣不僅可以刺激學生計算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意識到計算的重要性,讓學生對計算的熱情得到延續。這比老師去反反復復的強調“計算很重要”要有用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