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秋香
(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20800)
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緊迫,學生就業問題已成最嚴峻的社會問題之一。[1]高職院校學生在工作中能否成功成才,結合畢業生職業發展的調查,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教育貫穿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為了滿足社會工作的需要,高職院校以技術應用能力的發展為主線,設計學生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制定完善的培訓計劃。主要目的是順應生產、管理、服務高技能人才需求。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在由“教育到教育”向“生存能力”轉變的過程中,高質量、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應用技術人員,提出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新要求。
加強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既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又是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是美德、智慧、身體、美和社會主義的發展的具體表現。教育部《關于若干意見》和《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指出,“高等職業院校應堅持以人為本,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2010-2020年)》進一步強調高職院校應培養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學校要創造一切條件,通過實習等多種方式的變化,使學生具有奉獻精神,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良好職業道德品質,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下,開展職業道德的運動,幫助學生的提高職業道德標準,在實踐中內化為自己的職業道德,最后發展成為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高端技能人才。
職業意識是指人們對于自己職業的認知和評價等在心里上的綜合反映。包括職業、職業的了解,對未來的期望職業價值取向、職業的評價現狀,自我角色認知等,職業意識約定俗成,是每一位職業者從事工作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它是在對職業的選擇和定位,是對未來的期待和渴望,是對自己職業規劃的心理活動。評價職業,反映了人們的情感和態度。[2]一般來說,職業意識主要取決于職業取向、職業價值觀、職業理想、職業產業能力與職業適應意識。高職學生的職業意識,它影響著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就業態度、就業模式等,在很大程度上與就業結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具體來說,高職院校要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注意在教學和管理工作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現代職業意識。由于職業意識的形成和培養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認真研究不同年級、不同專業讓職業意識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工作中,班主任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開展。此外,通過各種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讓學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原生態的現代職業工作,讓他們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去學習領悟,并認同自己的職業和價值,培養職業情感,從而幫助他們科學發展職業的理想和信念。
職業行為是職業在就業和創業過程中的實踐表明,滿足特定的職業要求和行為。職業行為的總和不同于人們的日常行為,是一個人在領域內根據職業特定的行為模式,確定標準的“演繹”程序和規范職業的行為準則,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規章要求,主要由專業的程序,過程的標準,專業的標準,形象的標準,對監管的重視,培養現代人的職業行為和語言能力。高職院校應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對學生進行規范化教育,使學生在學校中進行規范化、制度化的學習實踐。首先,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校園活動、宿舍管理、學生思想教育和行為規范教教育,讓學生理解作為一個現代職業化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較強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其次,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要作用,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培訓相適應的職業行為和能力,督促學生完成物理職業,以幫助學生形成職業行為的積極態度。
綜上所述,在高職畢業生轉向現代專業人才的過程中,班主任在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職業素養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能大大降低畢業生實習和工作的“陣痛”,幫助畢業生完成就業和科研事業,成為成功的企業家。高職院校應深刻的分析職業教育的科學內涵,將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持續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尤其是突出的大學生,加強大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教育,有助于高職教育的發展和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專業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復雜任務。我們是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應充分了解學院情況,改變教育觀念,優化專業技能,改革課程,以提高學生綜合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適應社會的需求,真正實現培養職業能力的目的。